中国访谈网 中国经济报刊协会
滚动新闻

中医传承和发扬者杨俊耀 助推中医文化走向世界名片

发布时间:2019-03-04 12:22:01 来源:互联网 责任编辑: 阅读量:
  【编者按】 杨俊耀著的《湿热证治》一文,打破了北方燥,南方湿的固有观点,提出了湿热致病的特点和应对方法及发病地域的广泛性,其应对疾病谱的变化总结出新的理念,是对湿

  【编者按】 杨俊耀著的《湿热证治》一文,打破了北方燥,南方湿的固有观点,提出了湿热致病的特点和应对方法及发病地域的广泛性,其应对疾病谱的变化总结出新的理念,是对湿热病辨证论治的创新和提高,可谓是中医学史上的第三次大变革。《科技与生活》杂志2017年度人物杨俊耀的颁奖词:他用学识攻克难题,把厚重积淀和独到的感悟融会贯通到从医经验中,他用睿智弘扬中医,他用扎实的医疗技术正名中医,他用悬壶济世的心态看待中医。一心为民,身体力行,潜移默化,润物无声。是他,将中医学推向一个新高度的同时,也让世界重新认识了中医的博大精深。可以说,中医文化世界名片的缔造和传播,杨俊耀功不可没!

  杨俊耀,现任山西运城杨氏中医肾病研究所所长,毕生投身在中医事业当中,他有精湛的医术和悲天悯人的情怀,在行医过程中体现自我价值的实现。他是中医理论的传承者也是革故鼎新者,敢于去挑战权威,开拓创新,他用他的精神和行为诠释了新一代医者的风范。

  杨俊耀的学术理念受到了极大的肯定,2005年8月被聘为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首席专家;2005年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有关部门的派遣作为中国中医学代表到东南亚诸国及地区进行讲学与临床技术指导;2006年7月被聘为《中华中西医临床杂志》第二届编委;2007年7月被聘为卫生部全国卫生产企业管理协会《中国卫生产业大典》编委;2008年8月当选为中国医师协会全国"治未病"讲师团讲师;2009年11月被国家医学教育发展中心聘任为《中国医学临床技术新进展》学术顾问;2009年4月当选为全国名医理事会副理事长;2009年12月经中国国际医师协会专家委员会初审和复审合格,被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破格提升为主任中医师;2010年10月受中央电视台之邀做客央视华人会客厅中华名医栏目;2011年3月当选为运城市健康教育协会常务理事;2011年8月做客央视养生频道《名家.精英》高端对话访谈栏目;2011年8月所创办的杨氏中医肾病研究所被运城市人民政府命名为医疗卫生行业十大品牌单位;2013年8月16日杨俊耀先生 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领导和上海中医药大学校长推荐与委托正式担任《中国中医药年鉴》(学术卷)的编委;2013年11月受邀参加在人民大会堂召开的第十届中国科学家论坛盛会。其学术论文《CRF应选择中医治疗》入选《创新驱动中国梦一第十届中国科学论坛成果荟萃》;2016年3月被增聘为中央机关老干部健康顾问团首席专家。

杨俊耀话中医研革史

  上古千年,小冰河纪,产能低劣;天寒地冻,衣不遮体,食不裹腹;战乱频繁,灾荒连绵,民不聊生;民患病灾,疾主"寒疫"。延三世纪,东汉时期,仲圣《伤寒》,桂枝麻黄,发汗解表,效及百年,救民拯世,流芳千秋,今人乃拜。然:星转斗移,气候环境,人居世态,与古迥异,温热流行,民疾有变,仲圣之法,温病寒用,有效不效,医界生疑,求贤达出。宋金时代,十一世纪,河涧顺势,挺身站端,传承发掘,倡导辛凉,清热养阴,自创双解,通圣之学,乾坤大挪,温病鼻祖,名不过誉。续至明清,1642,吴又可继,著《温疫论》,温病学说,兴盛至衰,五百年史。泱泱大国,数次温灾,河涧吴氏,力挽狂澜。华夏神州,地广物丰,国外劣强,唾涎三尺,鸦片诱逼,坚船硬闯,利炮开路,清庭腐败,国门洞开,尤甲午战,庚子赔款,学子留洋,西方文教,思想理念,各项技术,泥沙俱入。洋堂牧师,洋医西药,随之泊进。事讲客观,杀灭除菌,西要优中,新鲜效速,国人欣受。西药洋医,得以风靡,一统百年。科技引领,产能增强,国盛民安,卫生条件,得以保障,菌赖温床,一去不复。物质不灭,定律千古,细菌病毒,病谱更换,杀灭除菌,业已成史。21世纪,2007,杨氏俊耀,承前启后,突破固有,论北亦湿,非南独具,长篇宏幅,《湿热证治》,三掀变革。非吾自大,非余自衒,理在其中。球体转暖,臭氧层降,物丰食盛,肥甘厚重,叠进肠间,产湿酿热;信息传递,电子光缆,购物销售,银货交易,网上点激,长坐楼舍,久卧洋墅,体劳懈怠,汗水难挥;出行车替,高铁成网,航班万里,空调冷饮,冲凉浴身,不再奢求,汗出逼退。养生八卦,庸医伪师,粉墨登场,沽名钓誉,敛财害命,可恶之一,误导多饮,喝水八杯。环境因素,人为推进,水多成灾,破坏身体,致病招灾。话再回说,21世纪,向前一百,向后几十,百余年间,洋医西药,抗生素主,所向披靡,誉贯全球,杀灭除菌,抗疟防疫,功不可没。世有万物,盛衰有期,病谱更替,抗生素族,病毒难克,效微力弱,西医阵地,得之不易,力守不退,金械锐刃,割肠剖肚,残不目睹,得不偿失,强撑硬顶,峰路难回,再抛微创,又兜介入,放疗化疗,靶向治疗,林林总总,总总林林,回身解数,仍然不济,以企活路,寻千百度,眸然回首,中医胞弟,循征医学。插曲诺奖,缺金少银,不尽如此,缺胸少怀,因红颜妒,算术无奖;和平之奖,囹圄人犯,唾手可摘,废铜烂铁,谓之不过,大医精诚,方为王道。呦呦青蒿,奎宁升级,抗生素族,添丁进口,春天迟到,与时为悖,不当可取,精神可嘉,意义甚微。水乃双刃,生命之源,万病首恶。湿聚为水,水聚为饮,饮聚为痰,稀者为饮,稠者为痰。水湿痰饮,妄为姿生,代谢失常,众病而发。千年中医,智慧卓绝,应对自如。水湿初微:温阳化气、芳香化气,谓之化湿;水湿中满:燥湿除饮、渗补脾土,谓之利水;水多积潭,挖槽开渠,逐水污下,中病即止,谓之逐水。水堵成浊,水行浊消,浊降清升,诸疾向愈,愈出自然!水本性阴,所属寒凉,但可从化,久郁酿热,名曰湿热。体质差异,不同趋向,临床常见,湿热并重、热大于湿、湿大于热,见证各型。湿热内蕴,迫血妄行;湿热交挚,身热不扬;湿热中阻,脘腹胀满,恶心呕吐,二便失调,甚或"关格";久稽下焦,蕴郁胞络,带下黄黏,臭秽灼痒,少腹热痛,心中灼热,口苦咽干,小便短赤,大便秘结,盆腔积液;湿热凝结,蕴蒸于上:浸淫颜面,面色黧黑、起疹斑片、色素沉着、色素褪变,臂背酸胀,苦楚不堪;千般万态,为祸周身。针对湿热,如何应对,见余所著,《温热证治》,不再赘述。今人习医,不晓有汉,无论魏晋。死抱旧法,胶瑟古典,潜心传承,却在作朽;生搬硬套,不去糟粕,不顺时势,空讲发展。悲哉!!逆流挽舟,为时不晚;古训新知,融一炉冶,方是通途。

注:《杨俊耀话中医研革史》,是对中医两千年发展史的精到总结。

后记:

杨俊耀主要中医学术思想与观点-----

"水"在人体的失衡是导致诸多疾病的根本因素

  "水"在人体内代谢的优劣是决定健康与疾病的重要因素,它既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础的物质,又是破坏健康和导致诸多疾病的始作俑者。针对这一对立又统一的矛盾体,临床应对时要采取先清后滋---择宜而施清浊毒;培土运脾---气足血盈荣四脏的治则治法。在临床具体实践中,要紧紧抓住"扶正"与"祛邪"之间的辨证关系,在注重主证的同时,通过对病症的客观指标宏观判断和微观分析,以祖国传统医学理论为基点,以生理结构定病位,以生理机能障碍邪气性质定病性,剖析病理,揭示其发展趋势,并对病人的心态和社会背景进行评价,充分依据病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特征进行诊断与治疗,以多途径、多环节的调节方式使机体气足血流、气通瘀行、塞散经络畅顺,最终以调动人体巨大的自身调节与储备潜力,使人体重新获得新的动力为转归,达到邪去正复病愈之目的。

杨俊耀中医五论

  1、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两个基本特点。而证的(特异性、可变性、交叉性、夹杂性、非典型性)五型划分和对疾病证候的结构和层次的4维体刨析则是在此基础上的研发和拓展。一种是以空间因素为坐标的圈层式(也可以理解为螺旋式)结构层次;另一种是以时间等因素为坐标的连续式层次结构;还有各种脏腑之间证候近似于平面或扇形等层次结构以及连续层次中的各种证候之间,不仅具有相邻关系,还具有相继关系。

  2、辨证是中医学的核心问题。随着近年来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研究,对"证"的现代病理学基础已经有所认识,由于"证"的病理改变带有多个变理参数,必须寻找一个最能说明问题,能全容多因素的系统,而形状与素质就是最理想的选择。从临床上要理解体质与"证"的固有相属性,体质与"证"的潜在相关性,体质与"证"的从化相应性,同时也要明白中医病因的认识,必要时还得借助于实验、分析和微观等方法对病原体进行具体了解,建立一套"病因、病机、病理、病性四位一体"的综合思维。

  3、研究和掌握中医药学的人员精进层面分为"懂、通、精、化、神",中医药学有其自身规律性,要求研习者不只认识和掌握,最终是驾驭。综观现今习医者,充其量是精,达不到出神入化。即不能驾驭。

  普通的执业中医师,不仅要有雄厚的中医中药学基础功底和熟练掌握中医各科知识,在临床上要以祖国的传统医学理论为基点,运用中医学特有的诊断手法和思维方式还要借助现代医学中的检验手段,通过演绎与归纳,做出宏观判断和微观分析,得出初步的近似于正确的病证判断。如果不具备这些职业道德和基本技能的中医生,大有假医、庸医之嫌!

  中级医师,在临床上要能以"哲学思辨"的观点,遵循"病证相结合"即"治病求本"的常规原则和"三因制宜"的变通法则,抓住"扶正"与"袪邪"之间的辨证关系,提出近似合理的解决疾病的方案来,否则就会让患者对中医的疗产生怀疑,让那些反对中医者留下口舌之柄。

  中医专家(副主任医师以上),要求的层面更是不一样,即能从病证中的纷纭复杂、姿态万千的非特异性外部症象中洞悉出每个病证中内在病机及疾病的病理改变和病理的发展变化,能根据目前的情况,对病情及预后有一个大致的判断,并能提出较为客观且科学的包括近期和远期的治疗方案。

  4、祖国传统医学与孕育其母体的中国文化有关,在其不断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广泛汲取了《周易》及儒、道、释诸家丰富的思想营养,与当时的哲理、人文科学相互依存、相互促进而形成的独特医学体系。任何一门学问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渗透的,医学同样。一个好的中医,除了要研读中医药学的经典书籍,还要涉猎文、史、哲、数、理、化、天文、地理等边缘学科,以求博观约取,厚积薄发,以便在医学理论研究和临床应对时,具备对疾病认知的广度和深度,具备立方遣药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5、在中医药学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归功于自己始终将"三心"作为行医救人的关键因素,即"爱心 良心 责任心"。在不分仲伯,高下难分的同级中,再想高出一点,"爱心、良心、责任心"是评判的关键标杆。

  医为仁术,医者父母心,爱心是动力,良心是态度,责任心是目标。无论何时将患者放在第一位,不断提出新的方法和论点,为提高中医诊疗效果提供有力支撑,用睿智弘扬中医,扎实的医术正名中医,悬壶济世的心态看待中医,是我所追求并严格践行的。将中医药学推出新高,让世界重新认识中医的博太精深;尽己之力,做一个中医文化世界名片的缔造和传播者,让全世界民众得到中医药的惠及!是我之行医目标。

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访谈网”的所有作品,均为Fangtan.org.cn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访谈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中国访谈网 中国经济报刊协会

About us 关于我们 权利声明 商务合作 广告服务 人才招聘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Fangtan.org.cn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界限网络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湘ICP备17005820号-2 公安印章标准编码 4301210151948 Copyright 界限网络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2377 举报邮箱:fangtan@fangtan.org.c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