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访谈网 中国经济报刊协会
滚动新闻
0

岭南非遗两父子 ——记广东省陶塑瓦脊技艺非遗传承人何湛泉、何大智

发布时间:2023-05-04 14:39:02 来源: 责任编辑:陈欣 阅读量:
  何湛泉(右)与何大智在研究传统非遗与现代时尚的结合谨以此文,献给为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立于世界之林而勇于担当的民间非遗传承者!谨以此文,献给中华民族最美劳动者!

  何湛泉(右)与何大智在研究传统非遗与现代时尚的结合

谨以此文,献给为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立于世界之林而勇于担当的民间非遗传承者!

谨以此文,献给中华民族最美劳动者!

作者题记

  ——

编辑手记:

  修远老师在北京文章圈内是大家公认的快手,素有“朝采午成”之誉,但是对于这篇稿子,从采访到成稿竟然历时近半月之久。问其缘故,曰:不知从何入笔。通过对本文主人公的采访,作者除了对他们以非遗传承作为报国途径的情怀所感动外,更多的是对当今很多民间手工艺非遗项目的传承者在传承、传播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的思考和担忧,比如首先他们需要大量的原材料资源方能得以确保祖国传统文化的延续,而目前的自然资源保护和环境保护,与诸如瓦脊艺术的手工艺传承所构成的矛盾亟需合理解决。中国自古有句话“高手在民间”,然而,这些对民族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传播孜孜不倦笃志笃行的民间传承者,我们应当如何面对?目前我们轰轰烈烈的保护工作,是否能够为创造能力本身的进步提供充足的条件,我们是否应该制定相关的法规以及扶持政策,为手工技艺的传承和发展保存足够的物质材料。目前学术界很多知名人士提出了“保护工作的触角需要由工艺制造技术伸展到原料领域,建立包括有关物资材料的立体的保护架构”的呼吁性建议,我们相信,我们的国家会走出一条令世界瞩目的非遗文化发展破题的朝天大路。

  何湛泉在菊城陶屋(工坊)为前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苏章鸿

  及专家学者们讲解泥巴是如何在他手中点泥成金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古代文明为中华民族留下了极其丰富的文化遗产。在璨若星瀚的文化遗产中,自唐代就开始出现的岭南“石湾陶艺”,以其显著的民族性、地方性、人文性、多样性、观赏性和实用性,成为中国非遗星河的一颗最为耀眼的明星。而石湾陶艺最耀眼的“瓦脊公仔”高浮雕陶塑艺术,更是以其装饰精微、构思巧妙,散发出汉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气质、神韵,而成为岭南建筑装饰艺术中的一枝奇葩。

  “石湾陶花小榄开”。这是已故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刘传先生对何湛泉(何少圃,是当年劳直先生为最有灵气、最为喜欢的弟子何湛泉取的名字)和他创办的“菊城陶屋”的高度评价。古建筑陶塑瓦脊制作技艺,是中国岭南地区传统陶塑技艺,是广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之一。何湛泉便是这一非遗文化的传承者和传播者,而他的儿子何大智能够主动地一脉相承并不断使之发扬光大,则是何湛泉最得意、最幸福的事。

  何湛泉与刘传大师促膝而谈,刘传大师慨叹曰:相见恨晚 (资料照片)

  江山代有人才出。从小受父亲熏陶、亲传的何大智,对瓦脊公仔技艺情有独钟,“从幼儿园起就对传统文化有着使命感”的何大智,6年前从澳洲留学归来,出于对瓦脊艺术和对父亲的热爱,主动参与到“菊城陶屋”工作,从打泥塑造到上釉,从烧制到销售,所有的程序都摸了一个透,以精湛的技能和高新的思想,成为了“菊城陶屋”的第二代掌门人,也成为了广东省级非遗传统建筑陶塑瓦脊技艺的第四代传承人,父子二人联手为孙中山纪念馆创作完成了“孙中山少年故事”人物瓦脊,受到了各级领导、专家和各地观瞻者的广泛推崇。

  著名陶艺家劳直与爱徒何湛泉亲如父子,情同师友(资料图片)

  让我们先来看看何大智的简历:何大智,1993年出生于中山小榄镇,从小到大就是全村最靓的仔,小学初中到高中都是全校最优秀的生、高中时获得了全国中学生物理奥林匹克竞赛二等奖,顺利考入并毕业于悉尼大学视觉艺术系雕塑专业,现在为中山市工艺美术协会陶艺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华南农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客座教授,中山市新时代“四最青年”......

  何大智出生于陶艺世家。曾祖父、祖父是研究陶艺与园林融合方面的专家,父亲何湛泉1963年出生于小榄镇,从小耳濡墨染,16岁就喜欢上了收藏,收藏了上千件明清以来的旧石湾陶艺作品,并坚持用石湾陶艺的传统技法进行创作。1980年,年仅17岁的何湛泉成为石湾陶塑师傅劳直(师从石湾陶塑名家潘玉书)的入门弟子,潜心学习陶塑制作技艺。1983年,在师傅劳直的帮助下,何湛泉在小榄创办了“菊城陶屋”(小榄镇以菊闻名,世称菊城)在泥与火之间摸爬滚打了40多个春秋,经历了血泪,走过了痛苦,虽衣带渐宽而终不思悔,在经过了无数彻骨之寒后,最终成了一位令人仰慕的“一色入窑,万彩竞秀”的“泥巴魔术师”。凭着精湛的技艺和高能的艺术,曾先后为香港、澳门、广东等地的40余项国家级文物的瓦脊艺术进行修复或新造,其中较为著名的有广州南海神庙、三水芦苞祖庙、佛山祖庙、悦城龙母祖庙、广东粤剧艺术博物馆、玅灵宫等,尤其是中山“玅灵宫”长20米、高2.02米的双面瓦脊作品,令人叹为观止。

  何湛泉先生在精心创作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作为中国建筑最高荣誉“鲁班奖”获得者和“广东省传统建筑名匠”,何湛泉还担任华南农业大学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广东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的客座教授,定期为该校的学生授课传艺。为了传统文化能够得到传播与传承,凭着一腔“丈夫不报国,终为愚贱人”的情怀,他悉心收徒授课,培育出了一批优秀的陶塑瓦脊艺术人才。同时,他积极配合中山当地文化部门举办非遗传习活动,通过开办展览,进校园、走社区等,努力将“非遗”技艺发扬光大。为了肯定和宣传何湛泉的非遗传承成果,2000年广东省有关方面在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隆重为其举办了“坚守与传承——何湛泉个人收藏与陶艺专题展”。鉴于“何湛泉对于以木柴龙窑为标志的传统石湾陶塑艺术的坚守,对于传统陶塑瓦脊制作复原工艺的传承,以及他艺术成长轨迹的背后蕴含的许多故事,在广东民间工艺师中具有相当的代表性和典范性”,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成立专门调小组,组织力量对何湛泉进行了长达一年的调研采访后,以宏大的规格编辑出版了《坚守与传承——何湛泉的多元故事》一书。

  何湛泉先生向本文作者赠送《坚守与传承》一书

  在何大智眼目和心目中的父亲,不仅是一位技艺高超的工匠,更是一位伟大的艺术家。他说:我与父亲亦师亦友。何大智非常感恩父亲的开明,这份开明让他得以在传统的基底上自由挥洒新的色彩。29岁的年纪,何大智不想框住自己,他拥有缜密的理工思维,不乏敏锐的艺术触觉,也喜欢文史哲学,他想做一个多向度的艺术者,要凭借现代的文化思维和实用思维,以园林建设和家庭装饰及实用等形式,打破“石湾公仔不过江”的格局,让石湾陶艺通过各种艺术表现力,在全国各地乃至全世界遍地开花。

  自幼跟随父亲学习传统陶塑技艺的何大智,在传统手艺的创作基础上大胆创新,将传统岭南石湾陶塑技艺与中国传统美学、潮流元素、西方雕塑理论有机结合,其作品精巧灵动、锐意创新,体现了个人独特地视觉审美体系。近年来随父亲何湛泉参与广州粤剧艺术博物馆和小榄玅灵宫地陶塑瓦脊制作,以及顺德北滘和园正入口大型照壁、澳门上葡京综合度假村大堂大型陶艺照壁制作等。并在龙窑窑址向第23任巴基斯坦总理肖卡特·阿齐兹(Shaukat Aziz)和英国王储传统艺术学院理事会主席大卫·格林(David Green)爵士等国外贵宾讲解瓦脊公仔艺术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课题。

  何大智在家中和英国前文化部部长大卫·格林爵士

  探讨交流非遗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把传统文化延伸放大”是何大智心里蕴藏多年的理念。记得当初刚入学悉尼的时候,他在自我介绍中提及自己家的传统文化背景。教授听完,抛给他一个问题:“传统是什么?”这一冷不丁的提问,着实令他张口结舌,因为他从来没有想过这个问题。传统是什么?是他从小看着父亲废寝忘食痴迷于一堆泥巴?是父亲小心翼翼打开一层又一层报纸向他展示刚从外地淘回来的旧宝贝?打小在传统中摸爬的何大智,说不清传统到底是什么。何大智说:“如果让我现在回答,我会觉得传统从来不是人们刻板印象里那个一成不变的老古董,它是开放的、相对的,是允许后人加以创新的。”他说,比如打泥这个过程,传统手打和机打的效果就是不一样,手打虽然效率低,但质感温润、稳定,像手打的鱼滑,老饕一进嘴就尝得出来。再比如制模这个过程,就完全没必要采用人工,3D打印又快又精准......

  何大智在菊城陶屋(文化馆)

  向参观学习的游客展示讲解父子俩釉彩研究的独特成果

  丹心不泯创新愿。何大智用清醒的目光审视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他坚定认为,不需拘泥于一定要遵循或者一定要创新,去糟留精本来就是历史的自然选择。“我们要做今天的文化,明天的古董。这是父亲一贯的理念。再过100年,我们现在的创新也将成为传统。”何大智说,传统不会消失,因为我们最大的创造力,根本上就是在这份传统、这份约束中实现的。

  记住乡愁,留住技艺,留住记忆。目前何大智正在中山从事着文化传媒与文创研发等推动非遗文化接上时代步伐的相关工作,致力于在本土打造一个从非遗文化传播教学,到非遗技术沉浸式体验,再到非遗文化产品孵化落地的完整生态,争取将中山本土有限的资源用无限的激情和创意,裂变出更多商艺结合的更为广阔的领域。

  大鹏一日乘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独领南粤古建风骚的何湛泉、何大智两父子,他们挑起的,不仅仅是岭南非遗文化的传承与传播,更是我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明天。(陈修远/撰稿)

  广东省非遗协会专家及小榄镇党委老领导在菊城陶屋(工坊)

【附】何湛泉、何大智陶艺作品选(局部)

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访谈网”的所有作品,均为Fangtan.org.cn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访谈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原创热榜
周排行 / 月排行 / 季排行
中国访谈网 中国经济报刊协会

About us 关于我们 权利声明 商务合作 广告服务 人才招聘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Fangtan.org.cn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Copyright 中国访谈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2377 举报邮箱:fangtan@fangtan.org.c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