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访谈网 中国经济报刊协会
滚动新闻
0

苹果求稳 明年iPhone真不会有指纹识别了

发布时间:2017-10-31 13:45:15 来源:凤凰网 责任编辑:admin 阅读量:
原标题:苹果求稳明年iPhone真不会有指纹识别了 面部识别将成主流 iPhone X 将采用面部识别作为唯一的生物验证手段,这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实了。因为苹果的这个决定引发的争议直到今天都没有停止,所以iPhone X 今年采用面容ID

  原标题:苹果求稳明年iPhone真不会有指纹识别了

  面部识别将成主流

  iPhone X 将采用面部识别作为唯一的生物验证手段,这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实了。因为苹果的这个决定引发的争议直到今天都没有停止,所以iPhone X 今年采用面容ID 之后,明年苹果将会如何选择,这就成了人们希望知道的一大重点。面容ID 会有更新吗?指纹识别还将得到新生吗?值得一提的是,著名的苹果分析师郭明錤已经说出了他自己的见解。 郭明錤近日在他的研究报告中表示,2018 年的iPhone 全面采用面容ID 技术,也就是说不会再像今年这样,有iPhone 8 和iPhone 8 Plus 两款新机仍沿用Touch ID。和今年一样,苹果会使用同样的面容ID 技术,精度或其他任何指标都不会有提升或降低。

  这也就是说如果不出意外,我们会在明年的两款或三款新机中看到大致一样的“刘海”设计,其使用体验也基本相同。郭明錤相信这个技术到明年会继续向其他产品线扩散,那就是说iPad Pro 也将有不小的几率拥有自己的面容ID 系统。 不过我们仍然记得这位分析师此前曾说的:指纹识别会不会回来,苹果还需要观察市场的反馈。为什么现在iPhone X 都还没有来到人们手中,情况就又变了呢?

  量产是王道

  分析师给出的答案很简单:一切都为了能够更好地量产。 如果是从这个角度去解释的话,那就很好理解了。在此前的几个月里,iPhone X 一直都被产能极低的传闻所围绕着。这一点,我们从官网上足有一个月以上的预计发货时间能够看得出。

  虽说最后问题总归没有我们预期的那么严重,但可以想象苹果为了尽可能保证满足人们的需求,在幕后做了多少的努力。如果说这一整件事没有深深地影响到苹果对未来的决策,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此前曾有传闻表示,苹果明年将推出三款新机,均采用全面屏。其中一款延续iPhone X 的设计,另一款则是它的6.4 英寸大屏版。最后一款新机可能走廉价路线,但其设计应该是不会继续沿用iPhone 8 的那一套了。

  既然明年已经不存在像iPhone X 这么一款高高在上的特例了,那么苹果应该选择的路线就是“稳”,就是要保证产量。郭明錤认为明年的新机不会再有严重的缺货现象,我们可以认为原深感摄像头的生产问题到那时已经基本得到解决。为了求稳,技术尽可能不做改动是最好的。任何可能影响到产量的改变,在明年都不应该被考虑。 所以指纹识别回归与否这个问题,我们也可以用同样的思路去考虑。在iPhone X 的设计布局中,指纹识别模块放在哪里都很不合适,除非开发传说中的屏幕下集成传感器技术。然而这个技术一直到iPhone X 发布,苹果都没能够搞定,很难相信明年它会冒产能被严重影响的风险,强推这样的技术。

  路在前方

  iPhone 8 的遭遇已经证明消费者们在有更好的iPhone X 的情况下,对延续旧设计的新机兴趣不大。苹果不会到了明年还坚持这种策略。2018 年的iPhone,其设计不出意外将会统一到iPhone X 那边。我们很容易就能够想象,未来的新机每一款都有“刘海”。 如果苹果已经对面部识别技术有了足够的信心,它会这么做绝对不奇怪。从纯体验的角度来说,面部识别更加符合苹果的理念—— 安全性更高,验证通过在不经意间,而且还能够实现更多新功能。如果这样的体验能够达到基本成熟,那么一向在抛弃旧技术上毫不犹豫的苹果自然不会再留恋指纹识别。

  郭明錤明确表示2018 年的iPad 产品线也将会迎来面容ID,这并不难想象。Touch ID 当年也是首先在iPhone 上出现,然后普及到iPad 上。从某种程度上说,iPad 更适合面部识别技术,因为它无法像iPhone 那样,用户可以时时单手拿起来,很明显“刷脸”要更加方便。

  所以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苹果明年将会在新品中全面采用面容ID,加快面部识别取代指纹识别的速度。那时的面部识别技术和今年相比,苹果为了保证产量,基本不会有什么变化。基于同样的理由,人们说了很久的屏幕下内置指纹传感器技术多半不会实现。从指纹识别到面部识别的过渡我们不需要去担心,因为开发者们早已确认,两种验证机制在代码中属同一个框架。

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访谈网”的所有作品,均为Fangtan.org.cn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访谈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中国访谈网 中国经济报刊协会

About us 关于我们 权利声明 商务合作 广告服务 人才招聘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Fangtan.org.cn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企业界》杂志人物专刊联合主办  Copyright 中国访谈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2377 举报邮箱:fangtan@fangtan.org.c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