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访谈网 中国经济报刊协会
滚动新闻
0

平顶山:循环农业成绿色发展“新引擎”

发布时间:2017-11-20 16:00:34 来源:河南日报 责任编辑:admin 阅读量:
“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推进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十九大报告对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推进绿色发展作出重要部署。平顶山立足土地规模化经营发展现状,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首创“百亩千头生态方”种养结合循环发展模式,在全域内探索出一条以

  “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推进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十九大报告对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推进绿色发展作出重要部署。平顶山立足土地规模化经营发展现状,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首创“百亩千头生态方”种养结合循环发展模式,在全域内探索出一条以畜牧业为龙头,农牧结合、全面发展现代生态循环农业新路子,实现了农业发展和生态保护双赢——

  近日,由农业部等8部委评估确定的首批40个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名单出炉,平顶山是河南省唯一入选城市。

  平顶山紧紧抓住创建“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的战略机遇,探索创新并全面推广“百亩千头生态方”种养结合循环发展模式,即以100亩农田为单位,配套建设一条占地3亩、每批出栏1000头猪的生产线,将生猪粪便就地消纳变成“有机肥”,将饲料粮就地加工变成“有机粮”。当地人把这样一条“猪—肥—粮”循环生产线叫作“千头线”。

  “这种模式不仅有利于拓展畜牧业发展空间、解决养殖用地难题,还对改良土壤、提升农产品品质、提高农业产出效益具有重要意义。”去年,在平顶山召开的全国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暨粪便综合利用现场会上,农业部对该市的这一做法高度评价,将其誉为“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的绿色发展模式、农牧盈利模式、产业扶贫模式。

  生猪吃上有机粮 庄稼用上有机肥

  在宝丰县肖旗乡张伍庄村,在平顶山现代牧业专业合作社承包的千余亩农田里,两条“千头线”就在田间,其余8条正准备开工建设。

  猪舍内,现代化的配套装置可使猪仔实现自动化饮食、饮水。猪仔产生的粪污顺着地下管道,排入田间的排污槽,经干湿分离机处理后,干粪可作为有机肥料,肥水经过发酵后,可用于农田灌溉。农田里种植的饲料粮经过加工便是生猪的“美食”。

  围绕农业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平顶山按照养殖配套种植、种植配套养殖的原则,大力推动种养结合循环发展模式。

  据专家论证,每1000头猪的粪便刚好能解决100亩土地的水肥问题。在综合考虑生猪粪便排泄量与土地消纳能力之后,该市合理匹配养殖规模和种植用地,启动实施“5153”千头线发展工程,即5年内建设1500条千头线,年出栏300万头生猪。让生猪吃上有机粮,庄稼用上有机肥,实现种养平衡,绿色发展。目前,该市已有99条“千头线”落户田间地头,68条正在紧锣密鼓建设中。预计到今年年底,该市将建成200条“千头线”。

  “绿色金字招牌”推动农业提质增效

  在河南康龙实业集团的种植基地上,20多条“千头线”散布在田间地头。作为“千头线”开创者,集团董事长王世杰深有感触地说:“像这样一条生产线,总投资约35万元,造价是同等规模猪场的1/3,但百亩地千头猪种养循环单元产值约是单纯种粮产值的10倍。”

  更让人欣喜的是,这种模式能变原来的丘陵地为农田、变一般耕地为基本农田。“我们种植基地所处位置是有名的虎狼爬领地,以前种庄稼完全是‘靠天收’,经过两年多的粪肥改良土壤后,土壤有机质含量由原来的18.5克/公斤提升为39.3克/公斤,土壤也不板结了,每亩地增收100元左右。”王世杰说。

  “农业现代化离不开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要实现这些,一个重要的基础,就是找到可盈利的模式实现土地集中流转。”平顶山市农业局局长杨四震给记者算了这样一笔账,“100亩地仅用于种植,即便是高标准良田,每亩地一年能收1000公斤粮食,100亩地的产值大约20万元,刨去成本,效益也就3万左右,但发展‘千头线’,一年能出栏两茬高品质猪,按一头猪赚200元来计算,2000头猪的利润就有40万元左右。”

  “百亩千头生态方”正在让平顶山的农产品变成“绿色金字招牌”。如今,通过绿色种植、生态养殖、农产品加工一体化经营,当地打造出一批名优品牌——“滍源生猪”卖到上海,“众口菜粮”卖向全国,“远航蔬菜”更是出口到国外……

  “千头线+贫困户”开辟脱贫致富路

  11月13日上午,在叶县任店镇春晓循环生态农业产业扶贫基地,月庄村贫困户张会玲正穿着防护服,打扫大田里的猪舍。两个月前,听说家门口有了扶贫产业,在外打工的张会玲赶紧回乡报了名,经过培训走上饲养员的岗位。“能够在家门口就业真好,既能照顾家又能赚钱。”谈起每月2500元的收入,张会玲喜不自禁。

  “发展农业特色产业,是农村贫困人口增加收入、实现脱贫的根本途径。”平顶山副市长冯晓仙说,“作为‘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的发展模式,我们将积极引导龙头企业、合作社将‘千头线’项目与脱贫攻坚工作结合起来,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

  “通过‘千头线’,贫困户除了进场务工增收外,还可以通过流转土地,每年获得1000元左右的收入。”该市循环农业办公室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每名贫困户还可以将5万元‘两免一贴’扶贫贷款入股到企业,年底能拿到10%左右的分红。”

  10月30日,鲁山县马楼乡贫困村——苏庄村里,机声隆隆,锣鼓喧天。听闻村里的4条“千头线”动土开工,村民们敲锣打鼓来祝贺。今年,由县政府投资的39条“千头线”相继开工,建成后将纳入村集体财产,而其中60%的收益将作为扶贫资金用于扶持贫困户。

  “有了‘千头线’,不仅为村里的农业发展铺就了‘循环路’,还为31户贫困户开辟了一条脱贫致富路。”马楼乡驻村第一书记雷海洋望着热火朝天的施工现场,眼里闪耀着希望。

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访谈网”的所有作品,均为Fangtan.org.cn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访谈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中国访谈网 中国经济报刊协会

About us 关于我们 权利声明 商务合作 广告服务 人才招聘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Fangtan.org.cn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企业界》杂志人物专刊联合主办  Copyright 中国访谈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2377 举报邮箱:fangtan@fangtan.org.c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