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访谈网 中国经济报刊协会
滚动新闻
0

视界 | 面对濒临失传的一抹“蓝”,中国年轻人在行动——

发布时间:2017-11-17 22:26:21 来源:参考消息网 责任编辑:admin 阅读量:
原标题:视界 | 面对濒临失传的一抹“蓝”,中国年轻人在行动—— 传统技艺的消逝往往会让人感到可惜。但是,不少中国年轻人正在继承传统,并将其发扬光大。蓝靛印染就是其中一种。 ▲在贵州省,一名工作人员正在文化创意产业园里晾晒靛蓝布料。 点

  原标题:视界 | 面对濒临失传的一抹“蓝”,中国年轻人在行动——

  传统技艺的消逝往往会让人感到可惜。但是,不少中国年轻人正在继承传统,并将其发扬光大。蓝靛印染就是其中一种。

▲在贵州省,一名工作人员正在文化创意产业园里晾晒靛蓝布料。

  点击下方视频,看看面对传统技艺,中国年轻人是如何做的↓↓

  中国贵州一座青山环绕的山村中,一名年轻女子坐在织布机前。随着梭子在棉线间来回穿梭,织布机仿佛被赋予了生命。

  这是《纽约时报》11月12日刊载文章中记述的一个场景,文中女子正在用世代相传的技艺染织着靛蓝布料。

  在这座古老村庄中,蓝靛印染是生活中的一部分。尽管如今快时尚当道,许多妇女仍愿意花费时间来制作这种布料。

  布料的制作需要经过织、拧、擦、锤等多个步骤。每当到了秋天,妇女们天不亮就会起床,开始染布。

  当地每家每户都种植蓝靛草。据了解,蓝靛草的根就是著名中药板蓝根。中国古语有云:“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个“蓝”就来自蓝靛。

▲一名妇女和她的女儿正在收集靛蓝染料。

  一名妇女介绍,这种布料只能在自己家做,市面上是买不到的。因为长期浸泡在染料中,她们的手都被染成了蓝青色。谁的手颜色最深,说明谁的技艺最好。

  类似的民间技艺还有云南的扎染。扎染作为一种民间艺术形式流行于唐朝。流传千年后,至今在白族人间影响仍无处不在。

  和蓝靛印染一样,扎染的染料来自植物,布料则使用棉布。通过不同次数的印染,可以得到各不相同的蓝色——天蓝、深蓝、藏蓝……

  但是,随着时代推移,这种技艺正面临失传。《纽约时报》指出,为了追求工作和教育,很多年轻人都前往大城市。留下的人当中,也很少有人对繁杂的染布工作感兴趣。

  不过也有人选择回到山村,重拾古老技艺。

  去年,《纽约时报》曾采访过一个双手是蓝色的人——染布工匠寒山。

  ▲《纽约时报》报道:在四川,一名手艺人的返璞归真之旅

  成长于贵州山区的寒山18岁时前往成都读书,却因为对城市大失所望,选择返回家乡,做起母亲传给他的染布工作。而他母亲的手艺则是从之前无数代的先人那里继承下来的。

  每次在白布上印染上不同程度的蓝色前,寒山先会进行构思,这个过程与作水墨画没什么不同。

  因为手艺出众,寒山变得小有名气。不少人远道而来欣赏或购买他的作品,但他从来不赶工。寒山表示:“在这个仓促的时代,我只想做一些缓慢的事情。”

  寒山觉得,社会在快速的发展过程中,不能失去与自然的联系。而蓝靛印染中使用到的天然染料,就是人们与自然之间的纽带。

  在贵州黎平县,85后女孩陆勇妹2015年创立了一个合作社,雇佣这种千年手艺的继承者,吸引了不少年轻人的注意。

▲蓝靛印染传承人陆勇妹

  陆勇妹的祖父母是染坊的经营者,自己的童年就是在大染缸间度过的。她表示,自己天生就对蓝靛印染怀有热情。

  当然,促使她创业的不止是对染布的热情。曾经身为幼儿园教师的她有一次到邻村参观,发现70个孩子中,有60个是留守儿童。这些孩子的父母为了生计不得不背井离乡,到大城市去打工。“如果父母能在家附近工作,这些孩子就能得到更好的照料了。”陆勇妹这样想着。

  于是,她开始经营起蓝靛印染的生意,用靛蓝布料制作传统的帽子、衣服和围巾。

  她的员工不仅要努力提高手艺,还要学做网上销售。陆勇妹表示:“青年是接管古代技术的主要力量。如果他们更了解市场的供求关系,会更有动力。”

  为了扩大市场,陆勇妹已经开设了网店。事实上,这些传统技艺的销量确实不错。陆勇妹的合作社去年营业额高达290万元,预计今年还将翻一番。

▲陆勇妹展示产品。

  有了这些年轻人的继承,相信中国的传统技艺会焕发出新的生命。

匠心传承!欢迎点赞转发↗↗

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访谈网”的所有作品,均为Fangtan.org.cn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访谈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中国访谈网 中国经济报刊协会

About us 关于我们 权利声明 商务合作 广告服务 人才招聘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Fangtan.org.cn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企业界》杂志人物专刊联合主办  Copyright 中国访谈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2377 举报邮箱:fangtan@fangtan.org.c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