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访谈网 中国经济报刊协会
滚动新闻
0

以“静文化”引领学校发展 ————长沙市雨花外国语洪塘学校校长 邓荆培

发布时间:2022-06-29 19:56:41 来源:中国访谈网 责任编辑:张国军 阅读量:
从雨花区的长沙雨花外国语学校到雨花区教育城的长沙市长郡雨花外国语学校、再到现在的长沙市雨花外国语洪塘学校校长,己拥有正高级职称的邓荆培依然是书生意气、一路从教走来,长沙市长郡雨花外国语洪塘学校以崭新的面貌阔步迈向新的征程。

  长沙市长郡雨花外国语洪塘学校是一个九年一贯制学校,占地101亩,设计规模72个班级,现有67个班,3100多学生,180多名在岗教师。现在的学校虽然办学只有5年,但长郡雨外集团的办学有20年了。现在洪塘的办学可以说是20年办学的沉淀。

  洪塘学校的办学文化是前面十几年办学的重新梳理和发展,是集团办学在洪塘的再生长。学校倡导“静文化” 是能够让学校、让教师、让学生都静下来的教育,让学生在一种安静的氛围中,踏踏实实地获得成长,为终其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育人,育人的关键在于文化。

  (一)传承中国“静文化”基因,激活文化磁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传承中华文化基因,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的重要内容。

  中国的静文化博大精深。静,字面上看,从青从争。青,初生物之颜色;争,上下两手双向持引,坚持。静,不受外在滋扰而坚守初生本色、秉持初心。

  数千年来,“静”的思想观念渗透在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各个方面,在整个民族的心理结构上留下了深刻的烙印。佛家语:“静能生慧,慧能生智。”道家语:“静能生定。”诸葛孔明在《诫子书》中有两句脍炙人口的话:“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道德经》中有“至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也。”表明,面对复杂纷纭的万物,只有让我们的精神达到极致之“虚”,达到非常之“静”,才能看到它们最终极的本质。白居易的“澹然无他念,虚静是吾师。”静,是 “精神之钙”,是历代圣贤追求自我完善的最高境界,是中华文化组成的核心部分。

  从哲学上讲,一静一动构成了整个世界。静是事物的根本,是事物的原态,动起源于静,又最终归于静。只有静下来了,才能更好地走向动态发展。

  学校提出“发展学习力,成就师生幸福人生”的办学理念。学习力,包括学习动力、学习毅力、学习能力等方面。校训“求真至善,学贯中西”与静文化一脉相承。求真,意指严谨认真的治学态度和追求真理的精神;至善,是道德上追求的最高境界,是追求卓越的精神;学贯中西,意指我校学生应具备的民族情怀与国际视野,及博学多才的风范。此外,从我校的育人目标“培养有中国灵魂的世界公民”来看,有中国灵魂,就是以中国文化为根基。

  基于对中国 “静文化”的深刻理解,以及学校“静文化”的价值追求,我校决定以“静文化”引领学校发展。

  学校以“让校园幽静、让制度柔静、让教师心静、让学生宁静、让课程雅静、让课堂肃静”来培植学校静文化基因。

  一是精心打造“洪塘七景”(以静文化为主题):校志铭、静心石、至善竹简、静思亭、墨池园、笔轩园、圣贤传道,营造“朴实古雅去虚华,宁静致远隐沉毅”的育人环境。

  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可以孕育出一种独特的文化氛围,校园的一草一木,一景一色,都是学校的教育资源,都要精雕细刻,都会留下师生成长的印记。就拿学校的主体颜色来说,我们就选择了蓝、白两种颜色作为校色,建筑、校徽、校服等校园文化标识都以这两种颜色作为基础色。纯净的白色、专注的蓝色,简洁大方,让学生心情宁静。

  二是作“校歌” :让学生用歌声传播学校文化,让学生记住学校。

  三是打造“三立”工程:

  (一) “立心”工程“立心”,即立坦然之心,从容之心,仁爱之心,宽容之心。胸怀远大,做“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不艾、不怨、得之淡然,失之泰然,做坦荡荡的君子。心怀感恩,上善若水,做常怀悲悯之心的仁者。不斤斤计较,不患得患失,做能海纳百川的智者。

  —优雅环境,润物无声:古朴建筑,纯净色彩,励志雕塑。—悠悠书香,涵养生命:阅读场所,五阅读六分享,教师讲坛,学生悦读会。—立体德育,铸塑精神。依托载体:24字核心价值入脑入心、综训课程,社交礼仪,感恩教育,诚信教育,传统节日、国家纪念日,家长学校

  (二) “立性”工程:即求真求实,沉稳坚毅,专心致志,志存高远。学校教育“要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要在培养奋斗精神上下功夫”。求真知,做真人,是教育的真谛。学生要学做真人,追求真理;遇事善于思考,深入探究,既要有立志如山的意志,又要有行道如水的智慧;做事专心致志,精益求精。教师要全身心投入教育事业,以立德树人为己任,淡泊名利,潜心教书、静心育人,担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任。

  —“绿”化评价,“滤”除杂念。载体:“三重三轻”的教师评价体系,“五好学生”评价量表,五“心”级教师,“三三精论”。—呵护种子,静待花开。载体:“蚂蚁文化”、护绿行动、“三不四多”、一个不能少。

  (三) “立能”工程:意指生命自觉、慎思笃行、知行合一、全面发展。 生命自觉是“新基础教育”追求的核心价值观。学校教育“要在增长知识见识上下功夫”,“要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唤醒学生的生命自觉,使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主动地设计和完善自我,把握自身生命发展的主动权,从而拥有完整幸福的人生。

  立学生之能从以下几方面发力:外语特色,开放包容。依托载体:多元课程、校本教材、多维评价、国际交流。多元课程,彰显个性。依托载体:拓展选修课,五队五节。 社会实践,面向未来。依托载体:“七色花”研学之旅,开心花园,创客社团,扶贫助困(敬老院、贫困山区),志愿者活动。

  丰富学校“静文化”内涵,涵养师生品行。

  学校提出的“静”,不是表面的安静,而是一种能使师生保持冷静和理性思考的氛围,是修身养性处世的基本准则,是沉稳与细心的生活态度,是由内而外、由思而行的习惯,是圆润平和、柔和大度的性格,是面对现实中的磨难与挫折时,静水流深、沧笙踏歌的定力与从容。如果要用几个词语来表达的话,邓荆培校长认为是这几个词:执着、定力、从容、包容。

  著名心理学家荣格说:一切文化最终会沉淀为人格。邓荆培非常赞同这种说法,特别是在一个组织里,文化的积累会形成特定的集体人格。经常听到同行说:雨外人跟其他学校的人不一样。这种“不一样”,就是雨外的集体人格。具体可以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1)强大的精神内核:每学年的开学季,邓荆培校长总是受邀到集团各校去给新教师做培训,总会讲我们的创业史。回顾历史,可以让新入职的老师们从中间吸取力量。邓荆培把雨外的精神归纳为“四种精神”:坚韧不拔的开拓精神、淡定坚守的奉献精神、精诚团结的合作精神、敢为人先的进取精神。

  (2)健康的精神风貌:学校的育人目标是:培养身心健康、基础扎实、志存高远、有中国灵魂的世界公民,以“做内涵丰富的绅士,做气质高雅的淑女”为师生的行为准则,给孩子们健全而优秀的人格,赢得未来的幸福,造福国家社会。

  (3)智慧的管理精髓:学校的管理文化,由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及其运作机制组成,对学校特色的形成和发展起着导向的作用,也对学校特色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强大的支持力和推动力。

  学校的章程中对学校各个方面都作出了具体可行的规定,“三三精论”是管理文化的精髓。所谓的“三三精论”,是对管理团队、教师、学生三个层面分别提出的行动指南。 对管理者要求:想事精明、办事精干、做事精美; 对教师要求:知识精湛、讲解精辟、辅导精心; 对学生要求:待人精诚、学业精进、体貌精神。

    从2003年左家塘的“雨花外国语初级中学”、2011年环科园的“长郡雨花外国语学校”,再到今天的长郡雨花外国语洪塘学校,曾经我把学生的6A率作为评价老师的一个最重要指标,把提前招生的学生和派位的学生分别编班,还是有点急功近利的,尽管这些做法在特定的时期为长郡雨外的生存和发展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走到今天,特别是18年的校长经历,对教育的本质逐渐有了更清晰的判断与认识,更冷静更开放更包容地看待教育中的现象,处理教育中的问题。“静文化”,是我三十多年教育实践的思考,也是我对教育的本质和根本任务的认识的一个变化过程。现在的工作中也经常会遇到一些困难,行政团队也会表现出焦虑、浮躁、气馁,往往这时候就会有同伴说:淡定淡定,静文化静文化。学校校聘老师达40%多,每年教师出进数量大,招聘培训任务都很重,负责的行政非常焦虑,我总是跟他们说:不急不急,你把每年开学都当成是新学校的开始就不那么急了。学校文化是一个沉淀的过程,不是凭空想出来的,它一定是在实践中淬炼出来的,一定是师生共同经历过的,是师生共同的价值追求,是师生的集体印记。

  “文化标识不等于文化”,或者说:“文化大于文化标识”。我曾经遇到过一个这样的学校,年轻的校长在筹备学校的过程中,把校训、校徽、校服、楼栋名等等都一个人定好了,结果等到开学,有些提法并不妥当,被同行诟病,而且已经篆刻到石头上、围墙上的字无法更改。更重要的是,师生因未参与这些过程,无法理解其中的内涵,又怎么可能有文化认同呢?就更加不要说外显于形了。

  关于课堂教学的改革

  1、教学模式的研究:常规课时量的缩短必然对课堂效率有更高的要求,不能简单停留在挤压时间层面,必须有更合理、科学、高效的课堂模式加以支撑。通过十年来的研究实践和反复修改,我们将课堂模式总结为“教师引导下的自主探究高效课堂模式”,后来又改成“双主四环教学模式”此模式下的课堂按照“创设情境、协同探索、练习反馈、小结提高”四个环节逐步推进。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是引子。它能起到激发兴趣,抛引问题,提出学习目标的作用,遵循“趣,妙,实,美”四字原则;第二环节:协同探索是核心。它是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实现多向激发、愉悦交往、自然生成的过程。本环节分为“导学、互学、置疑、释疑”四个步骤,主要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呈现。 第三环节:练习反馈是重点。它是对新知的巩固和再认识过程,突出“夯基、求实、寻问、破难”四条宗旨。第四环节:小结提高是点睛。它既有本课的小结,还有对课内知识的拓展和延伸,或为后续知识做铺垫,力求达成“建模、反思、拓展、升华”四个目标。

  对教师而言:

  第一环节突出教师的顶层设计作用,立意较高。引入不仅为第二环节服务,还要与第四环节的升华对应,使全课能营造并实现较高境界层次的思想文化。第二、三环节要求教师融入学生,平等参与,放低姿态起到顶推的作用;第四环节则由教师带领学生一起跳出,提炼思想方法,感受学科文化。由景入境,余味深远,呈现出教师“低人一头,高人一筹”,两头高中间低的特点。

  对学生而言:

  整个课堂呈现出学生“由趣入,以智出”,首尾趣智呼应,中间充分碰撞、沉淀、发酵的活动脉络。整体上,师生均暗合了字母“U”的线条特征。我们不妨称此模式为“U”型课堂,这与方法论的“U”型法则不谋而合。

  “创设情境”遵循了学生好奇的天性,“协同探索”尊重了学生要求平等意向,“小组合作”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小结提高”给予了学生更大的学习提升空间。

  “四环节课堂模式”是我校对新授课模式的一种探讨。在这个课题的基础上,我们集团的左家塘学校衍生出“双主四环”课堂模式,各学科组分别对四个环节进行进一步的研究,有研究“英语情境”的,有讨论“小组合作”的,有讨论“课堂分层练习”的,各教研组根据不同的学科特点和学科文化,形成了各自的学科理念。不同风格的老师、针对不同的课型进行了系列探讨,衍生出不同的高效课堂模式,写出了很多有价值的反思和宝贵的实施建议。其研究成果至今仍在长郡雨外集团推广应用,并且在不断地丰富和完善。

  2、分层走班教学:对差异的尊重与包容

  以学生为中心,为每一个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是教育的基本价值。不能因为性别、个性、成绩、家庭背景的不同而遭到歧视、蔑视、排斥、压制。学校进行《分层走班促进初中生学习力发展的实践探索》的研究,分层走班教学形式,是对学生个性差异、学习快慢的接纳与包容。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优化课堂教学形式,是加强 “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主渠道。这些课堂教学的探索,在反复实践中不断优化,学生良好的综合素养和优秀的学业成绩是其显性效果,其隐形效果必将影响孩子一生,成为孩子幸福人生的基石。

  分层教学有很多学校都试验过,最后都放弃了,为什么呢?就是因为在操作过程中难度较大。

  首先,是如何进行科学分层。根据学生意愿和平时成绩为依据,将学生进行A、B分层,每学期进行调层,具体实行四合一的管理方式,四合一也便是学生本人的意见+学生考试成绩+学科任课教师的意见+升层保层考试的综合,以此来作为考核的标准,分析学生应该升层还是降层。其次,需要家长的支持配合,特别是要让分到较弱层次的这部分学生家长的理解。最后,对老师的要求非常高,既要具有扎实的专业功底,还要具备极丰富的教学经验,特别是要有高超的教育艺术和课堂掌控能力。老师的劳动强度也增加了很多,要分层备课、自己编写分层作业、分层测试题。实践证明,分层走班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在雨花区的调研考试中,各个层次的学生成绩都有明显进步,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提高。

  长郡雨外洪塘学校坚持走以特色立校、质量强校、以培植和弘扬“静文化”为理念发展学校,学子们学习“琴棋书画、足球和蓝球”等特长和爱好,更进一步丰富了校园文化,提升了学校的发展内涵,也提升了学校的软实力。学子们以一种宁静的心态和学习的状态,定能发挥和创造出更为理想的学习成就。学校在“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实现教育强国”的路上,定能绽放异彩!

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访谈网”的所有作品,均为Fangtan.org.cn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访谈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中国访谈网 中国经济报刊协会

About us 关于我们 权利声明 商务合作 广告服务 人才招聘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Fangtan.org.cn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Copyright 中国访谈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2377 举报邮箱:fangtan@fangtan.org.c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