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访谈网 中国经济报刊协会
滚动新闻

叶闻莺:深爱这土地

发布时间:2021-06-07 17:07:32 来源:中国访谈网 责任编辑:陈欣 阅读量:
  当我踏上这片土地,我的心就被这片土地所融化,再也无法抽离。这是一片圆融的土地,传承着和平团结、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这是一片英雄的土地,谱写了一曲曲大义凛然、舍生忘死的英雄颂歌;这是一片多情的土地,激荡着一个又一个可歌可泣、感人至深的故事

  ——哈尔滨市双城区农丰满族锡伯族镇漫笔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艾青

开篇

  当我踏上这片土地,我的心就被这片土地所融化,再也无法抽离。这是一片圆融的土地,传承着和平团结、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这是一片英雄的土地,谱写了一曲曲大义凛然、舍生忘死的英雄颂歌;这是一片多情的土地,激荡着一个又一个可歌可泣、感人至深的故事;这是一片红色的土地,飘荡着传统的风韵和现代理念相互交融的气息。我的思绪不自觉地随着那翻滚着的浪花和沁人心脾的果木清香以及那山、那水、那淳正的乡风,而起伏着、翻滚着、跌宕着、延伸着,我终于明白了双城区委书记吕北罡以及农丰镇党委书记陆英双等一届又一届领导人前赴后继,倾那一腔甘于奉献、不忘初心、爱民如子的炽热情怀,打造一个新时代富庶而美丽的乡村,因为他们已经把自己的身心完全融入到了这片土地。他们深爱着这土地以及生活在这土地上的人们。

传承古老的民族文明

  农丰镇满族锡伯族镇有总人口22349人,其中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57%。近年来,在镇村两委的正确领导和共同努力下,以挖掘、保护和改造锡伯族特色村寨、优化村屯环境为重点,将双利锡伯族村打造成了民族特色村寨,为壮大民族队伍、打造特色村寨、保护文化传承等方面迈出了新的步伐。

  锡伯族源起于商朝的山戎、东胡到汉魏的鲜卑,发展到两晋南北朝时的失韦、隋唐的室韦、辽宋金元的南室韦、明清时期的锡伯族,直到今天。锡伯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历史悠久的古老民族,最初活动在以嘎仙洞为中心的大兴安岭山地之中。在经过南迁和西征,最终定居在双利村。双利锡伯族村于2017年3月被国家民委命名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是黑龙江省的一个锡伯族特色村寨,位于农丰满族锡伯族镇政府所在地东6公里处。

  当我们进入特色的民族村寨,走在双利锡伯族村民俗文化街,两侧云杉叠翠,榆梅怒放,一幅幅具有民族特色的民俗彩绘,栩栩如生,把朴素无华的墙壁装扮得无比神圣,仿佛向人们讲述着那远古的民族厚重而文明的历史文化,不禁令人肃然起敬,使整洁干净的村居环境更显清幽和静雅,恍惚间如徜徉在一座具有民族气息的古老街道。神思驰骋,不觉似乎已经穿越,抑或进入了物我两忘的境地。

  当我们信步在锡伯族休闲广场和文体活动中心,欣赏着锡伯族特色墙体彩绘和农户大门装饰以及标志性牌坊的时候,当我们踏着步道板树床,走进锡伯族特色民居、活动室和锡伯族特色人文馆以及手工艺编织馆的时候,随手可以触碰到古老的锡伯族民族文明,感受着厚重的民族气息,很想拉上他们的手,与他们一同翩翩起舞;傍晚,新型的太阳能路灯,柔和的灯光洒向整洁的街巷路面,路边的云杉、榆叶梅、丁香在灯光的映衬下朦朦胧胧,迎着轻拂的晚风,携三五知己,漫步花园,打拳舞剑、谈诗论道、漫话家常,尽情地享受着现代化的小康生活给人们带来的幸福与美好。

  通过锡伯族人文馆参观学习,了解了锡伯族供奉喜利妈妈、海尔堪玛法以及鲜卑瑞兽的习俗,懂得了锡伯族的由来,尤其是锡伯族西迁,给我们带来了强大的震撼。锡伯族西迁与蒙古族东归、红军长征,并称为人类史上长征的三大奇迹。乾隆二十九年(1764)的农历四月十八日,清朝政府为巩固西北边防,从盛京(今沈阳)等地征调锡伯族官兵及其家属三千余人,告别了家乡的父老乡亲,由满族官员率领,踏上了西迁的漫漫征程。经过一年零五个月的艰苦跋涉后,到达新疆的伊犁地区进行屯垦戍边。从此在那里开拓了第二故乡。此后每年的农历四月十八日,锡伯族人们都要隆重纪念锡伯族祖先西迁的历史壮举,畅叙保卫祖国西北边疆的业绩,缅怀离别的骨肉同胞。人们把这个传统节日叫怀亲节。

  当我们怀着崇敬之情,欣赏着一群锡伯族人们跳着贝伦舞叶琪娜那优美的民族舞蹈,观赏着具有民族特色的珍珠球运动的时候,脑海里便浮现出锡伯族为了戍边而长途跋涉的身影,他们那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敢于自我牺牲的精神和英雄壮举感动着同行的每一个人。

  农丰满族锡伯族镇党委书记陆英双多次与民宗局相关负责人沟通,多次向区领导汇报请示,举全镇之力,乃至全区之力,尽最大可能将全省唯一的一处锡伯族村建设好、完善好、服务好,加大对锡伯族少数民族的宣传力度和人文关怀,让所有人进一步了解锡伯族厚重的人文历史,关怀、爱护和帮助锡伯族少数民族发展壮大,让锡伯少数民族在农丰这块红色的土地上安居乐业、瓜瓞绵绵。

新时代农业样板村

  农丰满族锡伯族镇共有9个村、25个自然屯,总人口22349人,农业人口21806人。为了更好地搞好村级发展,农丰镇党委政府根据农丰镇实际情况,以典型为引导,倾情打造新时代的样板村,号召各村以仁利村为榜样,向仁利村学习,带动和引领全镇各村紧跟时代步伐,走出了一条乡村振兴之路。

  仁利村辖7个自然屯,位于农丰镇西部,总户数1087户,总人口3071人。村级集体经济积累近百万元。保安屯就是仁利村中的一个小屯。五月,阳光明媚,和煦的微风吹拂着面庞。当我走近保安屯,看到街边一排排生机勃勃的小树苗在风中欢欣舞蹈,呼吸着新鲜泥土与丁香和榆树梅散发的清香,听着从广播喇叭中传出有节奏的叫卖声——茄子苗、辣椒苗、黄瓜苗,入耳的还有鸡鸭鹅此起彼伏的叫声和小鸟叽叽喳喳的叫声就好像伴奏一样,组成了一支乡村春日交响曲,这声音久久地在我的耳畔萦绕回响,仿佛是乡村振兴的锣鼓和进军的号角。驻足村边,望着村内静谧祥和,偶尔有村民走动。一辆辆黑色白色卡其等各色轿车不断地从身边飞掠而过,这场景把乡村点缀得繁华而热闹,为乡村增添了许多现代化的气息。可以说近年来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轿车出入农家已成为寻常,这我一点儿也不意外。可最令人难以忘怀并为之感叹的是,每隔片刻就有一群如白云一样的羊群,或从远方向你徐徐走来,或从你身边远去,带着你的心飞向远方,你会说这也不能算作震撼吧,的确如此。可让我最难以想象的是放牧人的潇洒,他们几乎清一色地骑着电动三轮车,这样的场面我还真是第一次见到,难道小村里已经发展到放牧都要电汽化了吗?这着实让我感到震撼。我很自然地想起小时候,生产队里的牛倌一身风霜、一身雨雪,拖着沉重的步子,尾随着牛群,每天要步行十几公里去放牧。望着三轮车和羊群渐渐远去,在我内心深处,再次真切地感受到了乡村振兴的脚步距离我们是那样的近。

  当我随着一名村干部来到村西头的俊达肉制品加工厂,这是一个个体加工型企业,是典型的家庭式经营。几十名女工佩戴着口罩、穿着兰色的工作服,手上戴着卫生手套,在干净整洁清新的环境中,正在做肉制品加工。她们把从哈市进来的精品肉质原材料通过清洗、切块、喂料、串串、真空塑封、冷冻、运输、检疫等环节,再把优质的精品肉串发到哈市各大食品市场。在这里做工的每人每天能串一千多串,一个月能挣到三千七八百元,小工厂用工30人,每月给工人开支至少10万元,却从不拖欠工资。村上能走出来劳动的家庭妇女几乎都在这个厂里劳动,每人每年仅此一项收入四万余元。并且这个加工厂正在扩大生产规模,在厂房的西侧又扩建了六百多平米的加工车间,扩建后,还要再上一些真空机、封口机、烘干机等配套设备。说到这,37岁的老板张喜城的母亲说,过些天扩建完厂房需要上设备时,得找村上的胡书记帮忙贷点款。村干部说像这样的小作坊村里还有一处。我问她胡书记多大年纪,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会帮你吗,有那个能力吗?接下来村委会的一名成员以及厂里的同志们,七嘴八舌,对胡贵贤书记进行了一番评价。

  几年前,精明的仁利村胡书记在村里修路,通过在农丰修建牧场的建筑公司走出去,经过多年打拼和实战,硬是打造一支优质高效诚信的建筑施工队,他的施工队向来以质量和诚信第一而在各省市闻名遐迩。他修的所有路水泥标号必须达到42.5mpa,可在有一年修路时,胡书记的儿子负责施工,胡书记看着刚刚修完的路,总觉得水泥钢号不足,便偷偷派村里两个人秘密跟踪送水泥车辆来到了水泥厂家三岔河,了解到水泥标号为32.5mpa时,立即停止了他儿子的工程,交给别人重新修建。由于胡书记严把质量关,以质量为生命,所以,他的施工队越走越远,越走路越宽。从村里走出省城,走向了全国。

  每年胡书记都会包下几个工程,然后消化村土地流转后剩余劳动力,带领他们外出施工。普通力工每个月去了吃住等能净赚到5000元左右,一般的瓦工每月能净挣到八九千,有一点技术的甚至能挣到一万多元,每个月到月就给工人开支,分文不押。就是说,一个普通的村民每年至少可以净挣到四五万元。目前胡书记正带领村民在甘肃、河南等地进行施工。仁利村共有7个自然屯,他对每个屯的村民一视同仁,只要想干活,他就带着。不管谁家有个大事小情,有个为难着窄的,有点生活问题,他都主动帮忙解决。胡书记今年四十来岁,当仁利村书记已经有六七年了,村民都说,他不喝酒,人稳当,有正事,精明能干,村民都认可他。

  村里土地流转,实行合作化经营,由胡书记统一将村民的土地高价承包给五家一个合作社,处处维护村民利益。再加上女同志在本村打工,守家在地,每年又能挣到三五万元的工资,男劳力跟随支部书记外工施工,至少也能挣到五六万元。家家户户生活富足,民风淳正,村集体积累有近百万元。一个富庶文明的现代化小村已经崛起在农丰镇的土地上,这里凝结着农丰镇党委政府以及仁利村领导的心血和汗水,也凝结着仁利村人民的勤劳智慧。今天,在全国农村响应习主席乡村振兴的号召引导下,仁利村已然走在了乡村振兴的前沿,成为了一个名副其实的新时代农业样板村。

现代化龙头企业

  振兴镇域经济,创建优良经济发展环境,为企业保驾护航。农丰镇党委镇政府在区委的领导下,全力支持和发展镇城经济,扶持镇内企业,经济深入企业了解企业发展状况,帮助解决企业所遇到的困难,推动企业健康快速发展。

  现代牧业(双城)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双城牧场”)万头奶牛养殖项目是现代牧业集团旗下子公司,主要从事奶牛养殖和牛奶生产,双城牧场成立于2014年初,位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双城区农丰镇永久村,是一个高标准和专业化的万头奶牛养殖基地,双城牧场建设项目总投资超8亿元,总占地面积2160亩,设计存栏奶牛为28800头,目前双城牧场奶牛数量19900头,今年,在区、镇两级领导的共同努力下,预计引进奶头1400头,使奶牛存栏达到21300头。泌乳牛单头平均产量34公斤/头,日产高品质生鲜乳315吨,双城牧场产出的优质原料奶全部供应于蒙牛、雀巢、君乐宝、广泽等四个企业用于生产优质产品。

  现代牧业双城牧场采用了世界最先进的散栏式工业化养牛模式,通过智能化饲喂系统、全自动粪污处理系统、转盘式挤奶系统、牛舍温湿度监控系统、一牧云系统,实现了全自动的TMR喂养、全自动挤奶及全自动粪污处理等智能化生产,充分体现了现代化和智能化。现代牧业生产区分为奶牛养殖区、牛奶收集区、粪污处理区、饲料暂存区。功能区块划分明确,防疫严格,生产安全高效,实现了规模最大、自动化程度最高、奶牛品质最优、管理最先进、饲喂最科学的国内五之最。

  双城牧场自2014年建场至今,已经整六年时间,在此期间,公司实现了人畜和谐共存的发展方向,为黑龙江省乳业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作为黑龙江省养殖大企,双城牧场目前在职员工330人,本地员工占有率达到85%以上,为带动当地民生经济起到了关键性作用。每年青贮收割量达到13万吨以上,强有力的带动周边农民种植青贮玉米,土地价值最大化,促进了土地流转,提高了村民收入。

  黑龙江益生种禽有限公司双城分公司于2013年9月由山东益生种畜禽股份有限公司和黑龙江北大荒家禽育种有限公司合作成立,公司位于哈尔滨市西郊及双城市农丰镇,总投资2300万,占地32万平方米,周围耕地、苗木、草原环绕,有着得天独厚的生物安全隔离屏障,依托黑龙江极为有利的生物环境资源,集合作双方的人才、技术、管理优势,为市场提供更优质的产品及服务有了更在的保证,公司发展的前景和空间更加广阔。双城分公司成立于2015年11月12日,双城分公司主要经营范围为种肉鸡饲养繁育;双城分公司地址位于双城市农丰镇永久村陈家洼子南,总占地面积为200000平方米,现有房舍建筑面积30442平方米,其中包括15栋鸡舍,一间配料间,储料间,办公室和防疫站等,饲养规模为13万套种肉鸡(14万只),年总产值1000万元,员工人数为122人,拥有高等学历技术人员15名,双城分公司成立至今荣获”肉鸡标准化示范场”,“黑龙江省畜牧业协会常务理事单位”和“中国畜牧业协会禽业分会常务理事单位”等荣誉。多年来,益生股份始终坚持“精益求精,生生不息”的企业精神和“诚信益生、良种益生”的经营理念,坚持“为社会创造效益、为用户带来利益;为公司创造利润,为股东带来收益;为员工创造快乐,为家庭带来幸福”的方针,树立公司形象,打造益生品牌,为提高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中国畜牧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黑土地上走出的英雄

  今年适逢建党百年,农丰乡党委抓住学党史、办实事、促发展的学习教育机会,充分发挥典型引领的作用,教育人民时刻不忘党的恩情,不忘老红军、老党员为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他们抛头颅洒热血、不顾个人安危的忘我精神,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多次召开乡村干部座谈会、村民代表座谈会、党委“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明智”等各种灵活多样的会议形式,组织建国前老党员、老红军战士等本镇英雄人物讲保家卫国,为捍卫民族尊严、抗震救灾以及不顾个人安危誓死捍卫国家生命财产的英雄事迹。让人们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感召人们以英雄榜样为镜,把自己的全部精力投入到党和国家的建设当中,今天享受着殷实幸福的小康生活,同样不应该忘记的还有那些人民安全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人民英雄。

  91岁的抗战老英雄樊万富班长,胸前佩戴着几枚军功章,由于高炮兵长时间接触硝烟炮火,老人家的耳朵听力下降,但整个人看起来鹤发童颜、精神矍铄,是为数不多的建国前老党员。回忆曾经经历的战斗场景,老人家无比地骄傲和自豪。樊万富老人1931年出生,1947年还不足17岁的他就参加了人民解放军,1948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如今73年党龄的老人,身经百战,饱经战火硝烟的洗礼,先后荣获辽沈战役纪念章、平津战役纪念章、华北解放纪念章、抗美援朝纪念章。樊万富所在的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47军531团曾从白山黑水一路向南,一天徒步行军一百里,一路追击、战斗,遇仗就打,解放了东北、平津,参加了解放张家口、解放北平战斗,从东北打到海南岛,行程万里纵贯南北。老人讲:经历最激烈的一场战斗是张家口第二次解放战,军中传言,别的部队打三年,四野打仨月,结果第四野战军用兵如神,声东击西,晚六点开始排炮,凌晨六点发动总攻,傅作义王牌35军被一举歼灭,创造了一天解放张家口的战斗传奇。1952年,樊万富作为志愿军高炮团的班长,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在朝鲜战场上没有前后方,随时都有子弹打过来,每天抱着枪睡,几个月都没换洗过衣服,吃不上、喝不上、睡不上,脚被草鞋磨得鲜血直流,至今70多年过去了,老人在朝鲜战场上留下的伤疤依然清晰。谈及牺牲的战友,老班长眼含热泪,几度哽咽,他说自己从没想过能活着回来,每当电视里播出打仗的电视剧,老人都不忍观看,不忍回忆战争往事。在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之际,向老人颁授“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平复情绪后老人感慨地说:感谢毛主席,感谢共产党,解放了全中国,让人民过上好日子。

  在农丰满族锡伯族镇这块土地上,还诞生了许多为了党和国家誓死不渝的老党员老军人,他们没有经历炮火硝烟,却把青春和热血献给了党和人民,他们是不同时期祖国最需要的人,是在大灾大难面前冲锋在前的人,是在危急时刻中流砥柱的人。他们有不同的外表,但是却有着共同的精神内核,那就是扛起责任,忠诚担当。退役立功军人陈玉贵老人在唐山大地震的抢险救援中,用无数个出生入死的时刻,拯救了一个又一个生命。他们用无私奉献书写着光辉的青春岁月,实际行动体现对党的忠诚,保卫着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在国家有难之际义无反顾、挺身而出,默默的坚守与付出着,他们就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

  亲爱的朋友你知道吗?农丰又出了个大英雄。老付家儿子付庆华把几千万美金发动机故障的苏30战斗机成功返航,在部队荣立二等功,英勇事迹传遍街头巷尾,付庆华是农丰人民的骄傲。在农丰这块英雄的土地上,发生和即将发生着一些英雄的事迹和壮举……

  陆英双书记专门组织大型会议,学党史,用各种灵活的方式,用典型的力量感染人鼓舞人,激发斗志,号召村民爱党爱国,珍惜和平年代的幸福生活,向英雄模范学习,号召村民以自身的实际行动向建党百年献礼。

特色旅游基地

  农丰镇党委、政府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的理念,践行守护绿水青山的责任,围绕农丰独特的民族和自然环境优势,以及哈尔滨周边的区位优势,精心设计了双城四野、火车站、魁星楼红色基地与农丰特色民族村居于一体的夏日避暑、旅游观光三日游线路,在区、镇两级领导的努力下,一座独具特色的民族生态小镇已然展现在人们的面前。

  进入四月的北方,残雪消融,杨树泛青,柳树枝条开始变得柔软,大地虽然还没有被绿色所装点,但也有朝阳地带的小草和婆婆丁等悄悄地钻出地面,这正是植树的大好季节。农丰镇党委政府抢抓时机,通过在互联网上招标等办法,吸引省政府研究室、国家电网黑龙江检修公司、中国人民保险公司、FM92.5 哈尔滨交通广播、黑龙江省龙建路桥第五建筑公司等单位和个人志愿者计1800余人,纷纷加入到农丰镇植树造林行列,共计义务植树9000余株,命名为干部林。

  五一国际劳动节这天,农丰镇党委书记陆英双率队农丰镇机关党员干部40余人第三次来到仁利村义务植树基地,开展“学党史、办实事”主题义务植树活动。携手哈尔滨工业大学绿协,由哈尔滨工业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吴松全率领教职员工、学生代表1400余人义务植树大军,热情高涨的投入植树活动。植树现场,车水马龙,人潮如涌,干劲冲天,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按照标准分工协作,挖坑、运苗、提水、扶苗、摆正、培土、踩实、浇水,大家挥汗如雨,充分发扬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共同种下4000余株新树苗,为荒山增添了一片勃勃生机。这些树苗是经过哈工大绿协专门定购的不扬絮的小黑杨。至此学子林在双城区农丰镇安家落户,农丰镇将成为学子的摇篮,随着哈工大学子们亲手栽种的学子林渐渐长大成林,预示着在农丰镇这块土地上将培养出更加优秀的学子。刚刚进入六月,笔者再次来到干部林和学子林时已经是一片郁郁葱葱,13000株树苗全部成活,与其它路旁的杨柳树及云杉等形成老中青的林木绿化结构,林地面积达到四千多亩,置身在这错综有致的绿意中,呼吸着草本清香,会让你感到一半是沉醉,一半是希望。

  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农丰镇领导着力打造旅游产业,可谓精心谋划,步步为营。一方面利用农业优势,打造现代牧业,同时时刻不忘与之相关的旅游业的开发。裕丰牧场是东北民猪养殖基地,存栏一千多头黑猪,各种名犬、兔子、鸡、鸭等畜禽绿色养殖,一年所创造的经济价值也是一笔可观的数字,同时种植了各种果木,基地内部有水塘,泉眼就在牧场南山头,可以垂钓、游泳、采摘、民猪品尝、住宿等观光游乐体验。牧业本是直接产生经济效益的实体,却偏偏与旅游业嫁接,形成了一种新型的畜牧业加旅游的二合一特色旅游产业。

  现代牧业也是如此。双城牧场坐落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双城区农丰镇永久村,距离松花江附近的独特地理位置,整个园区就分为生活区、生产区两个板块,在生活区公寓楼六楼建有约500㎡的参观体验平台,俯瞰全场,整齐划一的牛舍、憨厚可爱的牛宝宝、自有养殖鱼塘、自有蔬菜种植区等等,营造出一方特色鲜明、清新自然的体验区,迎八方来客,展牧场风采。为了便于参观者亲近牧场,牧场特设置了奶厅长廊、犊牛住所(堪称“小奶牛的别墅”),可通过特设的参观通道零距离与牛宝亲密接触,走进绿色牧场,可谓一步一景。站在观光平台可浏览牧场美景,给人带来另一种宏观舒适体验,在休息区可以品尝到连续七年荣获“世界食品品质评鉴大会”金奖的现代牧业品牌优质牛奶。牧场自行建设两个鱼塘,夏季可以垂钓,内部餐厅直接进行烹饪;生活区自建家禽养殖区,夏季草肥水清,鸭子、大鹅绿色养殖,冬季在餐厅烹饪,接待游客及供应员工食用;夏日的纯绿色瓜果蔬菜也可免费供内部员工和游客尽情享用;牧场生产的高品质生鲜乳,经过巴杀机高温消毒,游客可以随时品用香气扑鼻的鲜奶。牧场每天对外开放运营,日接待能力为300人以上。

  双利锡伯族村是国家承认的是我省一个锡伯族少数民族村寨。在农丰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扶持和倾心打造下,已经建成了一座民族特色文化旅游基地,民族文化馆、民族展馆、活动中心、街景花园、民俗村居、民族体验馆以及民族文体活动传承展示等丰富多彩的民族传承、普及、体验于一体的民族特色旅游胜地。

  离开民族体验馆,驱车20分钟,便来到仁利村水库。道北是一碧万顷的水面,清波荡漾,水天一色,悬桥垂钓,鸥鹭齐鸣,转身便是千顷稻浪翻滚,稻花飘香,蛙声阵阵,还伴随着各种蛩雀欢鸣,时而低吟浅唱,时而引吭高歌,时而轻松欢快,时而激情澎湃,如一个高手如云的乐团,正在激情演奏。不知不觉中,天也格外地蓝了,水也格外地清了,风也更加轻柔了,远山变得更加翠碧了。不知道有多久没有听过这种声音了,有一种说不出的亲切,那如潮的蛙声,让你的心感到少有的空旷和轻灵,会为你拂去心中所有的尘埃。如梦如幻,如痴如醉。回想起小时候,乡村的夏夜,数着繁星点点,倾听着蛙鼓声,想着少年心事,品味稼轩诗词“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于今像这样的自然风光和绿色的果疏距离人们越来越远了。沉醉中,涌出万千感慨:月下丁香作短墙,农丰绿色果疏香。韶光莫道城中好,蛙鼓声声也绕梁。

尾声

  农丰满族锡伯族镇幅员面积118.6平方公里,草原面积3.3万亩,林地面积4281亩,有小型水库3座,水田面积4386亩,绿化面积一万亩,各类农业专业户123户,蔬菜大棚10700平方米,农村合作社6个,粮食深加工专业户4个,娱乐健身广场9个,水泥路面、路灯……

  他深爱着这片土地,一切都惗熟于心,一个一个数字在他的眼前跳跃起来,一片片草地、一棵棵树木、一头头奶牛、一张张熟悉的面孔在脑海中一闪而过,一个乡村振兴的梦想在农丰镇党委书记陆英双的脑海中不断地勾画着,那四季如画的风光,五谷丰登的景象,六畜兴旺的牧场,民族特色的村寨,展现在他面前的是一个七彩斑斓的画卷,一幅乡村振兴的图景……

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访谈网”的所有作品,均为Fangtan.org.cn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访谈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中国访谈网 中国经济报刊协会

About us 关于我们 权利声明 商务合作 广告服务 人才招聘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Fangtan.org.cn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Copyright 中国访谈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2377 举报邮箱:fangtan@fangtan.org.c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