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访谈网 中国经济报刊协会
滚动新闻
0

云从科技与波士顿动力针锋相对,你看好谁的观点?

发布时间:2020-11-20 12:27:27 来源: 责任编辑:蒋海波 阅读量:
  1893年,西屋电气以39.9万美元的报价击败了爱迪生电灯公司,获得了芝加哥世界博览会的照明合同,历时十余年的交流电与直流电之争也随之告一段落,交流电的正式走上历史舞台。 

  1893年,西屋电气以39.9万美元的报价击败了爱迪生电灯公司,获得了芝加哥世界博览会的照明合同,历时十余年的交流电与直流电之争也随之告一段落,交流电的正式走上历史舞台。

  科学技术在走向应用的过程中往往伴随着争执,但这样的争执通常也会为世界带来剧变。

  这场历史上著名“电流之战”将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向了高潮,跨越城市的电网让城市间能源与信息的传输效率大大提升,人类正式迎来了电气时代。

  历史的轮回在不断重演。当信息技术改变了生产力革命出现的形态后,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被视为引领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排头兵。然而,面对复杂繁多的发展路径,哪一条才是是真正的出路,未曾有人给出过答案。

  这一问题在前不久召开2020企业创新生态圈大会上被正式抛出,素有“机器人司令”之称的马克·雷波特与云从科技的创始人周曦针对这一问题给出了答案。马克·雷波特认为,未来机器势必会取代人类,以实现效率的最大化。周曦则认为,人工智能一定要为人所服务,让机器去延展人类的智慧。

  两位AI领域里的领军人物,也是学术创业的代表人物,在人工智能的应用上却选择了截然不同的路径,引起了业内的广泛探讨。

  进化机器or进化人类?

  人工智能领域里有一个问题始终无法被忽视: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会不会被机器所替代?这个疑问在上世纪50年代就被科幻小说家们反复提及,阿西莫夫还提出了著名的“机器人三定律”用以约束机器人的开发与使用。

  对此,马克·雷波特认为,机器完全可以取代人类去做那些枯燥的、无聊的或是危险的工作,“机器人可以代替人类暴露在危险的环境下开展工作,这个场景下机器人就是一个非常具有优势的选择。”

  波士顿动力旗下的产品也反映了马克·雷波特对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逻辑。从负责运输的“Big Dog”到仓储物流机器人“Handle”,再到平台型机器人“Spot”,马克·雷波特认为这些“无聊的环节”完全可以由机器人去操作,人类只需专注于从事具有创造力的工作即可。

  相较于马克·雷波特“进化机器”的观点,周曦提出了“进化人类”的观点。周曦认为,现在的技术远没有达到完美的阶段,现阶段的人工智能是基于深度学习,而深度学习很难让人工智能向着真正的智慧化发展。

  “依靠深度学习的人工智能不能真正解决问题,我们需要另外一条路——专家知识,我们要相信人的力量,我们要跟人结合。”周曦认为人机协同是现阶段人工智能最正确的发展方向。

  周曦阐述了人与机器在思维方式上的差异,“因为人可以在复杂的环境、很小的样本下做出创造性的决定,但是机器一定要做成千上万次的试错才能做出决定。”周曦指出最有智慧的人,并不是机器,而是人的大脑。

  纵观云从科技早期的产品线,无论是人脸识别系统,还是集成生物识别系统,又或是智慧金融、智慧民航解决方案,其核心目标都在于充当人类在数据分析领域的助手,服务于人类。

  对手or队友?

  在周曦看来,人工智能的适用范围不应该只局限在具象化的机器人上,机器与人的关系也不应该是相互独立的,更不应该演变为相互替代的关系。

  “我们的动作是有边界的,但思维是没有边界的。”周曦将人工智能技术比作为一具躯体,其中机器人是人类的四肢,而人工智能则相当于人类的大脑,二者相辅相成,互为表里。

  人工智能在未来的发展方向应该是能够弥补人类先天性的不足,“我们相信最后有智慧的是人,但是人的大脑,会受到我们体力、经验和时间的限制,那我们该怎么办?我们应该想一个法子,能够让人的体力、经验和时间得到更多的释放。”周曦认为,人与机器的相互合作才是人工智能的出路。

  这就是云从科技所倡导的“人机协同”理念。周曦认为,人机协同可以解决三大开放创新主题,即人机交互、人机融合、人机共创,用机器的长处去弥补人类的短处,反之亦然。

  周曦坦言,想要实现这一目标并不容易。首要工作是赋予机器感知能力,其次是让机器拥有认知能力,最后是让机器具有思考能力。周曦将这一过程总结为“看得见、听得懂、然后像人一样思考。

  在人机协同的思路下,云从科技从早先的人脸识别独角兽,逐步蜕变为基于AI核心技术闭环的人机协同解决方案提供商。

  今年5月,云从科技与广州市政府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共建国内首个人机协同开放平台,打造广州智慧城市智能运行中枢,为人机协同的平台化建设走出了关键的一步。

  “如果我们的人工智能也按照人的逻辑层层递进,那它就成了人的良师益友,可以启发人类,帮助人类。”周曦相信未来人与机器的关系一定是相辅相成的,但最终的决策权依旧在人类的手中,双方配合以实现极致的效率,这就是人机协同的最终形态。

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访谈网”的所有作品,均为Fangtan.org.cn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访谈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中国访谈网 中国经济报刊协会

About us 关于我们 权利声明 商务合作 广告服务 人才招聘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Fangtan.org.cn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Copyright 中国访谈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2377 举报邮箱:fangtan@fangtan.org.c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