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访谈网 中国经济报刊协会
滚动新闻

有产业项目支撑 有村集体和产业大户带动 有扶贫资金帮助 桓仁脱贫有底气

发布时间:2018-01-21 06:21:28 来源:辽宁日报 责任编辑:未闻
桓仁满族自治县是辽宁省扶贫重点县之一。去年,全县脱贫2930户、7367人。今年,有望实现脱贫7500人的目标。桓仁靠什么实现脱贫呢?要想彻底拔掉穷根,必须发展产业,变输血为造血——桓仁县委、县政府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靠产业项目,去年桓

  桓仁满族自治县是辽宁省扶贫重点县之一。

  去年,全县脱贫2930户、7367人。今年,有望实现脱贫7500人的目标。

  桓仁靠什么实现脱贫呢?

  要想彻底拔掉穷根,必须发展产业,变输血为造血——桓仁县委、县政府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

  靠产业项目,去年桓仁县消灭了30个空壳村,脱贫产业在贫困户中的覆盖率达到70%——壮大起来的村集体成了贫困户脱贫的主心骨。

  产业大户成立专业合作社,贫困户可以去打工,可以入股分红,也可以学技术——通过榛子大户的带动,老黑山村已有83户、171名贫困人口脱贫。

  产业扶贫资金可以在贫困户间循环使用,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有了上脱贫项目的本钱——五道河村的王胜利养了6头牛3头猪,生活大大改善。

  请看本报调查——

  引子

  近日,桓仁满族自治县五里甸子镇老黑山村李信胜一家老小正在拾掇自家新翻建的房子。“脚下有地暖,墙上有瓷砖,你看是不是跟城里的房子没啥两样。”李信胜高兴地告诉记者。能在寒冬到来前住上新房子,这位72岁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终于了了自己的一桩心愿。

  “我家有4亩多地,以前光种大田,日子过得紧巴巴的,现在跟着村里大户们一起种大榛子,我今年就能脱贫了,以后还得过好日子呢!”李信胜的话让人听着心里很暖和。

  巧的是,与李信胜家一路之隔,同村贫困户樊喜顺家的新房也刚刚建完,老两口正兴致勃勃地往屋里搬家具。

  樊喜顺和李信胜一样,都是因为种大榛子今年脱了贫,再加上领了贫困户住房改善补助资金,所以两家都是赶在入冬前翻建了新房。

  记者了解到,在五里甸子镇老黑山村,大榛子产业发展得如火如荼,靠着这个致富项目,全村有83户贫困户实现了脱贫。

  桓仁县是辽宁省扶贫重点县之一,县委、县政府因地制宜,制定了生态产业、健康产业、旅游产业、新型材料产业、葡萄酒产业“五大产业”发展纲要,大力扶持脱贫产业,并通过发展村集体经济、产业大户带动、专项资金扶持等多种手段,让贫困户依靠产业项目走上脱贫路。

  工作对路则效果明显,目前在桓仁,脱贫产业在贫困户中的覆盖率达到70%。去年,全县2930户、7367人实现脱贫,今年脱贫7500人的目标也有望实现,这部分人占去年末全县实有贫困人口的80%。

  大河有水小河满

  通过产业项目壮大起来的村集体

  带动贫困户脱贫

  记者在古城镇古城子村见到建档立卡贫困户林凤珍时,她正在翻看自己的扶贫手册。

  “你看,这5000元是产业扶贫资金,这300元是入股村里收割机的分红钱,这730元是入股产业大户合作社的分红钱……”旁边的村干部补充道,“大娘,村里的黑木耳合作社我们也给您入股了,到时候分红钱最少能拿到2000元。”

  俗话说,大河有水小河满,大河没水小河干。在农村,村集体经济发展得怎么样对于脱贫攻坚工作十分重要。

  66岁的林凤珍体弱多病,没有劳动能力,她说,要不是村集体帮忙,这日子还真不好过。

  2016年,在帮扶单位的支持下,村里出资45.6万元购买了两台水稻收割机,由村集体统一经营管理,全村80名贫困户入股,每年的纯利润平均分红给入股的贫困户。

  “种植食用菌一直是我们村里的特色产业,我们今年就建了一个食用菌合作社,种了40万棒的黑木耳,让村里36户没劳动能力的贫困户都入了股,要是发展好了,以后贫困户的日子就不用愁了。”村主任韩治国告诉记者。

  村集体经济的壮大,不仅让没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获得稳定收益,更让有劳动能力的村民在家门口挣到钱。

  在北甸子乡湾龙背村,种植冰葡萄是这里的主要产业,由于近些年冰葡萄酒的走俏,许多老百姓的钱袋都鼓了起来,但村集体却没有产业,一直是个“空壳村”,因此在扶贫上总显得力不从心。

  “这回好了,我们村被省里确定为壮大村集体经济示范村,通过土地流转建立了合作社,建起了140亩的温室大棚。”村主任宫在忱说。

  由于特殊的气候条件,湾龙背村除了适宜种植冰葡萄,也是种植药材的好地方。因此,村里决定在温室大棚里种植软枣、沙参、威灵仙、蒲公英等高附加值作物,今年村集体差不多能收入30万元。

  有了自己的产业,湾龙背村在扶贫上就有了底气。他们在合作社里优先雇用贫困户,最多时达到80多人,农闲时也有20多人在这里打工,每人每天挣100元至120元,一年下来就有1万多元进账。

  “在这里干活大家都感觉是在给自己干,积极性都老高了,照这样发展下去,完成今年的脱贫目标不成问题。”宫在忱笑呵呵地说。

  记者了解到,桓仁县采取盘活集体资产、壮大特色产业、借力土地流转、发展农家乐、开展乡村旅游等途径,以项目化运作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通过发展产业告别“空壳村”,依托村集体经济的壮大来实现精准扶贫。近几年,桓仁县认真做好村集体经济专项扶持基金的使用,重点支持无集体经济收入来源的村发展项目,仅在去年就消灭了30个空壳村。

  火车跑得快得靠车头带

  贫困户加入产业大户的合作社

  能打工赚钱也能入股分红还能学到技术

  在产业脱贫的路上,除了村集体之外,另一个群体也是一支重要的力量,那就是产业大户们。

  “要不是在这儿打工,我家的日子可真的过不下去了。”今年52岁的赵彦芳是黑沟乡六道沟村的村民,3年前的一场事故让儿子落下终身疾病,没多久丈夫又去世了,生活的重担压得她喘不过气来,她也因此成了贫困户。

  由于要照顾生病的儿子,赵彦芳不能去远的地方打工,正好村里的龙成中药材种植合作社招收建档立卡贫困户,她就成了合作社里的一名工人。

  “今年到现在,我挣了近两万元工资,真得感谢大家的帮助,我这日子越过越有信心了!”赵彦芳脸上露出久违的笑容。

  在六道沟村,来龙成中药材合作社打工的人很多,合作社以种植加工中药材当归、威灵仙、党参、黄芪、人参等为主,是集药材种植、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中药材专业合作社。近几年,他们又引进了金花葵、奶油南瓜等特色品种,通过土地流转和招收贫困户打工,促进了当地群众增收。

  由于金花葵的花期在八九月份,这个时间还不是农忙时节,因此很多村民都会利用这段时间到合作社的花田里摘花赚钱。

  由于常年多病,六道沟村村民王元森和媳妇的药费是一笔不小的开支。现在,除了享受村里的帮扶,老两口每年秋天也到龙成中药材合作社里去打短工,今年他俩挣了3000多元钱,贴补了家用。

  记者了解到,在桓仁县的脱贫攻坚工作中,产业大户的带动作用正在不断凸显。

  李信胜能够实现脱贫并盖起新房,得益于种植了大榛子。“我能靠种大榛子挣钱,得感谢村里产业大户的帮带啊!”

  李信胜所说的大户指的就是村里以王福全为代表的最早一批种植大榛子的农户。

  老黑山村地处山区,在县林业局的号召下,王福全等一批人开始种植大榛子,他不光自己成了榛子大王,还带领村民科学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促进了当地农民增收。

  老黑山村还组建了平欧大榛子产业协会,村两委班子组织种植大户手把手地帮贫困户搞种植。

  目前,老黑山村已发展平欧大榛子240公顷,贫困户除了自己种植,还可以利用土地、资金在种植大户成立的合作社里投资入股,每年按股分红。现在,老黑山村通过榛子大户的带动,已有83户、171名贫困人口脱贫。

  火车跑得快,得靠车头带,在桓仁,正是有这些产业大户们的带动,越来越多贫困户看到了脱贫的希望,找到了致富门路。

  用准用足产业扶贫资金

  有意愿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

  有了养殖种植的本钱

  走进桓仁镇五道河村王胜利家,门口新搭的牛棚格外显眼。“村里给了我们扶持资金,我自己又添了点,现在养了6头牛,还有3头猪,今年这日子算行了。”王胜利高兴地说。

  记者了解到,一些贫困户有劳动能力,也有发展产业的意愿,但资金是他们的瓶颈。

  在五道河村,帮扶单位今年初拿出4万元建立了专项扶贫基金,为贫困户购买猪崽、瓜苗等。同时,桓仁县民政局以每人不低于1500元、每户不低于5000元的标准下拨了近20万元扶持专项资金,帮助贫困户发展庭院经济,确保贫困户当年就能脱贫。

  王胜利告诉记者,这个专项资金在贫困户间可以循环使用,前一个贫困户用专项资金脱贫后要把本金再返还回来留给下一个贫困户,从而保证了资金的有效运转。今年,全村有56户、117人可以脱贫。

  和王胜利一样,二棚甸子镇巨户沟村的杨国梅也是产业专项扶持资金的受益者。

  二棚甸子镇的特色产业是种植人参,全镇人参的年产值可达5000万元,通过种植人参,不少村民发家致富,但全镇还有近300名贫困人口,他们也想通过人参产业脱贫致富,可本钱从哪来是个问题。

  从2014年起,桓仁县林业局进驻巨户沟村开展扶贫工作,驻村工作队很快发现了这个问题。从2016开始,县林业局连续两年投入资金31.4万元,累计为31户贫困户购买优质人参种子293公斤,发展林下参13公顷。

  今年,杨国梅领到了4.5公斤人参种子,在自留山上种下了。“人参这东西是长线投资,今年不一定有收益,但通过政府的帮扶,我还养了两头猪,再加上地里的其他收入,脱贫是不成问题了。再过几年等人参长起来,我这日子就更行了。”谈到未来的生活,杨国梅眼里放出了亮光。

  发展产业是脱贫的良方,但作为贫困户,没有外力的援助想要将一项产业发展起来也并非易事。记者了解到,在扶贫资金的投入上,桓仁县委、县政府一直舍得下大力气,他们统筹各种资源,已累计筹集扶贫资金超过5亿元,为完成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重点脱贫任务提供了有力保障。县财政还每年列支1000万元作为兜底资金,全力补齐扶贫资金短板。与此同时,他们还大力整合各类资源,各级驻村工作队派出单位累计协调资金3000多万元,解决了一批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

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访谈网”的所有作品,均为Fangtan.org.cn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访谈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原创热榜
周排行 / 月排行 / 季排行

About us 关于我们 权利声明 商务合作 广告服务 人才招聘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Fangtan.org.cn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界限网络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湘ICP备17005820号-2 公安印章标准编码 4301210151948 Copyright 界限网络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2377 举报邮箱:fangtan@fangtan.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