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前,从北京唱响的“中国梦”引起海内外中华儿女共鸣。五年来,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实践,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到“一带一路”;从经济转型发展到反腐倡廉……中国的头条新闻总能引发海外华侨华人的思考与感怀,侨胞们与祖(籍)国、家乡呼吸相通、砥砺奋进。

  “这五年·我与中国”征文活动发起后,海内外侨界踊跃来稿,表达心声。一篇篇优秀征文陆续与大家见面,共同讲述“我与中国的这五年”。

——编者按

小课堂,大影响——我在南非孔子学院中方院长

李晓艳

  自从2004年第一所孔子学院在韩国成立以来到2016年底,全球140个国家已建立了511所孔子学院和1073个孔子课堂。如此大规模的语言文化传播共同体,自然会面临各种挑战,当然也不乏来自各方的质疑和批评,传播最为广泛的一篇文章,是题为“美国撕下了孔子学院的遮羞布”,从2012年第一次发布,隔一段时间就会看到一些媒体将此文章搬出来炒作一番,有些还将标题做了修改,比如,2017年初,一篇题为“美国下令60多所孔子学院全部停办”的文章,内容与2012年的文章基本一致。

  虽然我们了解内情的人都知道,这篇文章中有很多描述都与事实不符,但由于其刺眼的标题,加上媒体本身的宣传效应,一时在网上引起轩然大波,令很多不明真相的群众异常愤慨,觉得办孔子学院是在浪费纳税人的钱。国内还有很多贫穷落后的地区需要帮助,但国家在国外花大力气建立如此多的孔子学院,是否值得?那段时间,我也不停地收到朋友转发过来的文章,询问文章内容是否真实。

  作为亲身参与孔子学院建设和运行的两任中方院长,从澳大利亚到非洲,我想说,孔子学院让世界人民多了一条了解中国的宽阔渠道,并且由此改变了对中国的印象。以下几个小故事,是我自己的亲身经历,跟大家分享。

李晓艳(左七)和孔子课堂的全体教师在向试点学校捐赠教学设备仪式现场。

李晓艳(左七)和孔子课堂的全体教师在向试点学校捐赠教学设备仪式现场。

  故事一:从反复动员到踊跃报名

  2009年至2012年,经过江苏省教育厅和国家汉办的选拔考核,我赴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孔子学院担任首任中方院长。作为孔子学院的常规项目,每年我们都会组织中小学校长团,到国内来访问。记得2010年第一次组团的时候,我们把通知发给了相关的学校,但报名参加的人数寥寥无几,问其原因,竟然是害怕去中国。因为在他们的印象中,中国又破又脏,还很不安全,家里人不放心他们去中国。当时我们都很纳闷,当时信息交流已经很畅通了,怎么还会对中国有这样的印象?更让我们觉得不能理解的是,有这样印象的人还是学校的校长!看到这样的情形,更坚定了我们要带他们到中国看一看的念头。在反复动员后,终于有10位校长报名参加了我们的校长访华团。

  经过10天的考察,我们得到的反馈是:中国太棒了!中国的马路真干净!中国菜太好吃了!中国很安全!中国人真多!中国人很好客!他们说,这趟中国之行,完全改变了他们对中国的印象,回国后,一定要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告诉学校的老师和学生,告诉身边的亲朋好友,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随后的两年,当我们再组织校长访华团时,信息还没放出去,就有校长主动来打听,自己是不是符合报名的条件。

  故事二:“中国人都会武功,走路会飞”

  2015年8月,我从澳大利亚来到南非,到中国文化和国际教育交流中心孔子课堂担任首任中方院长。到任后的第一项活动,是组织南非的中小学生,参加“我眼中的中国”征文比赛。从收到的300多份参赛作文来看,有些孩子对中国的了解非常片面。有的孩子这样描述他们眼中的中国:中国人都会武功,他们走路会飞;中国人留着长辫子;中国人长得很奇怪,小眼睛,直头发;寿司是中国最好吃的食物……很多千奇百怪的印象,都是根据他们所听到或看到的有关中国的人和事所构成的。

南非第一夫人书法体验”以文会友“。(左一为李晓艳,图片均由作者提供)

南非第一夫人书法体验“以文会友”,左一为李晓艳。(图片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