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何晓霞:以针代笔——弘扬宫廷刺绣文化_中国访谈网客户端

首页 > 生活

专访何晓霞:以针代笔——弘扬宫廷刺绣文化

来源: 2020-07-16 14:19

  何晓霞出生在辽宁沈阳的一个刺绣世家,她的母亲是一位厚道朴实、技艺高超的绣花师傅。何晓霞从很小就在母亲对数十名绣娘的刺绣教学中学习刺绣技法,耳濡目染之下,八九岁的时候就可以独立完成绣品了。

  2009年开始,何晓霞如愿以偿地拜“苏绣大师”顾文霞为师。学习刺绣大师精髓,将之前所学技艺升华。

  何晓霞将现代绘画融入传统刺绣中,在继承传统辽绣针法的同时运用独创横向运针针法“扁担针”,结合巧妙晕色的方法,将西画的立体特点与绣线的折光特点相结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辽绣”风格。2010年,辽绣被沈阳市政府确立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何晓霞成为“辽绣代表性传承人”。2014年,辽绣被列为我国十大绣种之一。

  (何晓霞作品《最后的游牧》)

  从设计底稿到选择丝线,再到动手,每个环节都是她亲力亲为。底稿是何晓霞自己勾画出来的,然而从一张画到绣品的底稿,需要反复“拷贝”到布上面。何晓霞说:“需要看到画面的全局,所以只能站着弄,做起底稿来,一站三四个小时都是经常事儿。”

  (何晓霞作品《维特根斯坦的黑色外套》)

  “我有幸进入故宫亲眼看到古人的绣品,真的觉得此生无悔,当我看到那幅宫廷刺绣画出现在眼前时,内心有说不出的感受,在古人的作品面前,我们实在太渺小了。”何晓霞每每提到故宫里那些国宝绣品,她眼神里总是充满了向往和痴迷。

  宫廷刺绣画篇幅小到册页、大至三米平方,由于历代传承下来的宫廷绣都是采用天然植物及矿物质作为染色材料,不能长期暴露在外受阳光照射及空气氧化、需存放在地库中保存,使这些民族文化瑰宝无法向世人展示与传承,北京故宫博物院研究院织绣组专家宗凤英教授解决了这道难题。宗凤英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在故宫博物院从事古代服饰和织绣品保管与研究。宫廷刺绣内容丰富,既有龙袍、帐、帘等生活用品,也有宗教祭祀用品,还有院体画与刺绣相结合的刺绣画。宫廷刺绣画的底稿由历代皇帝亲手绘制,极其珍贵,在刺绣艺术品中级别最高。这些刺绣画在光线下极易掉色,故而不适合展览。2015年,宗凤英找到何晓霞,由于何晓霞在国内刺绣界的影响力和对历史文物织绣的把握能力、复制能力以及对宫廷绣的忘我工作态度,被宗教授收为关门弟子,并将一生总结整理的宫廷绣手稿全部传于何晓霞。

  (何晓霞手绘国宝宫廷绣底图)

  何晓霞带领学生经过两年多的工作已复制出30余幅北京故宫馆藏国宝,这些国宝级绣品精致、细腻,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以及手工艺水准,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复制这些绣品需要扎实的绘画功底一比一绘制刺绣底稿,使用什么颜色的丝线,在刺绣上展现何种效果,指导绣娘用古人的视角和手法尽可能地还原作品的原貌等,这些重任都需要何晓霞来亲自完成。因此,复制国宝的难度非同寻常。故此何晓霞被刺绣界誉为“宫廷绣传承人”。

  (宫廷绣作品《渔樵耕读图轴》——2017年何晓霞带领团队复制)

  (清光绪广绣宫廷绣《石竹双凤图轴》 ——2017年何晓霞带领宫廷绣团队复制)

  (宫廷绣作品《洗马图》 ——2016年何晓霞带领宫廷绣团队复制)

  复制宫廷刺绣艺术品已经成为何晓霞一生的使命,她的目标是完成100幅宫廷刺绣画,以刺绣展示我们民族璀璨的文化。

  何晓霞说:“希望用我的言传身教,让更多的人认识宫廷绣、爱上宫廷绣、感受宫廷绣。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民族的璀璨文化,将它有效地发扬和传承下去。”

相关阅读

中国涉外教育集团的教育创新之路——专访中国涉外教育

2022-09-03 18:38

风起四月|2022首届“乡土诗人杯” 全国诗词大赛火热征

2022-04-21 10:40

爱国强军红色企业家 杨永安

2022-01-05 17:26

广州市执信中学建校100周年庆祝活动圆满成功

2021-11-23 13:55

慈利:昔日电商带货达人 今朝乡村振兴领路人

2021-07-19 15:23

Copyright ©中国访谈网 版权所有